编者按:
乍一看,流行文化似乎难登学术的大雅之堂,但将其与社会风气、道德建设连在一起时,就别有一番意义。日前,上海社科院经济伦理中心与上海市伦理学会举行了“娱乐经济、大众文化与伦理学”研讨会(主要内容刊登在上海社科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报》)。本版选编学者发言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赵修义(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首先,我就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缘由作一申述。直接的缘由就是我受到梅侬《李宇春麈谈》一书的触动,即:娱乐经济所产生的流行文化本身也有着它自身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演绎,因此对它们要深入理解、具体分析。
我受到该书的另一个启发就是,大众文化无法阻挡,值得研究,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社会风气是价值观的载体”,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也谈到社会风气问题。毕竟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娱乐经济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现代价值和观念的传递方式与传统方式大不相同,各种思想、观念、习惯和伦理的互动、博弈构成现代价值观念的传递方式,伦理学研究必须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规范、理论层面上。流行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风气和风尚,也是构成这个社会文化的草根基础。梅侬的这本书所展示的超女现象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商业环境下的流行文化领域发掘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我们应该将这些草根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参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
周中之(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大众文化也有它的问题,比如虚假性和新奇性。青少年对大众文化所生产和包装的青春偶像产生心理与思想认同,不一定是好事,其中虚假和真实交织在一起,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作用。因此,对于大众文化,既不能漠视,也不能狂热,不要拔得太高,不仅有个欣赏的问题,而且还有个鉴别的问题。我有点不相信大众文化,首先它经过包装,有放大作用,觉得一好百好。我比较喜欢姚明、刘翔。而那些放大的青春偶像,像婚纱照,拍出来的都是漂亮的,这会使青少年分不清现实和舞台表演,把舞台上的规则拿到生活中。
周智强(《解放日报》理论部主任):也有兴趣不同,你也不能因自己的兴趣否定其他兴趣。在青少年道德思想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实现从道德裁判者的角色向道德引导者的角色转变。
陆晓禾(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长期以来,我们的哲学包括伦理学充当的是如科学一样的功能,真理、规律,是我们所关心和重视的。但人们即便掌握了规律范畴,还有其他的精神情感需要,这些不是理性所能解决的,因此,有巨大的精神空间,是它不能满足的。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有满足人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有满足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伦理学,不但是理性的、追求真理的,而且是情感的,提升境界的。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些伦理学的研究者应该关注诸如流行文化这样现实的社会伦理问题。从我所了解的超女现象来看,处于市场运作下的流行文化有着巨大的精神空间,也有着易为人所忽视的精神资源。有学者认为,超女所代表的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化符号,没有什么更多的价值。但是,实际上这期间激发出诸多传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力量,使得超女现象感动了很多人,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感受的善良、纯真、率直、宽容和关爱等传统的伦理特质或道德情操。而这些都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也是道德建设可以采用的资源,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也有其积极的作用。还可看到,哲学伦理学研究不能脱离群众、时代,包括不能脱离过去看不上眼的娱乐领域,不用说,我们在评论和批评前,首先要倾听,而且从这里,如同从其他生活领域,同样可以有深刻的哲学伦理学的启示和丰富的精神资源可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