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阅读

四十余万字,三十余幅珍贵照片,全新《茅盾传》出版——

在时代风云中读懂茅盾

  11月19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将在茅盾故乡桐乡乌镇举行。前不久,茅盾资深研究者钟桂松的新作《茅盾传》,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世人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茅盾形象。

  同为浙江桐乡人的钟桂松,是中国茅盾研究会原副会长,曾任浙江电视台台长,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长期致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茅盾、丰子恺等浙江现代文化名人研究。已出版《茅盾评传》《沈泽民传》《张琴秋传》等;主编有《茅盾全集》《茅盾文集》等,选编《茅盾家书》等。

  颁奖在即,重读茅盾的一生,别有一番滋味。

  钟情茅盾故事

  “写完《茅盾传》最后一个字,忽然发现,时间过得真快……研究茅盾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一些年轻时养成的老习惯也没有改变,看到一点有关茅盾的史料文字,就搜集起来。”在《草草春风又一年》中,钟桂松将自己对茅盾的感情娓娓道来。

  严格意义上讲,这是钟桂松笔下2.0版本《茅盾传》,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开始研究沈雁冰的他,1996年就出版过《茅盾传》。

  40多年前,钟桂松在桐乡偶遇“茅盾”。“可是《茅盾文集》一共10本,县城图书馆只有9本,当时偏偏少了第三卷《子夜》”,这激发了钟桂松的好奇心,他试着全国邮购,从上海旧书店淘,从光明日报的新书广告里寻,找和茅盾有关的书籍。

  “读了这些书才发现,自己原来对‘名人’茅盾的很多事都不了解。”从此,钟桂松把这名乌镇老乡作为研究对象,在茅盾儿子韦韬的支持下,想方设法和茅盾的亲朋好友取得联系,大量搜集、阅读史料、查档案文献、旧报刊,请教当时茅盾研究专家前辈等,并有了为茅盾写传的想法。

  40多年间,从桐乡到杭州,钟桂松经历了数次搬家,那一摞摞与茅盾亲友的往来书信一封没少,“这些都是传记最好的史料。”他说。

  从支离破碎的历史材料中,拼凑起一个个生动画面,还原历史现场,钟桂松坦言,写传记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尽可能接近真实。

  近20多年来,随着史料的披露和新发现,越“走近”茅盾,钟桂松越觉得茅盾一生中的艰难经历和伟大贡献写不尽,希望能创作出一部不同于自己以往写过的茅盾传记。

  伏尔泰有句名言:“写出灵魂的历史”。写人物传记就是搜寻飘逝的灵魂。退休后,钟桂松笑称,之前一直利用“业余的业余时间研究茅盾”,现在没了时间的借口,只能不停搜寻,不停发现过去未涉及的新史料,充实笔下茅盾的一生。

  从2020年到2021年,近两年时间,四十余万字、三十余幅珍贵照片,一本全新的《茅盾传》带人读懂一代文学巨匠的“为人生” 与“不尽才”。

  深究每个细节

  身为同乡,聊起茅盾,眼前的钟桂松每说一句话,语气词里都带着敬仰之情。

  翻开《茅盾传》,却读不出一丝“迷弟”情结。“我把这份感情隐藏在了文字背后。”钟桂松坦言,崇拜的同时,他对茅盾更多的是敬畏之心,所以他对自己写传记的底线是,书中所言必须有根有据,不戏说不胡说。

  就如豆瓣书友的评价,书中虽无浓墨重彩的描写,但以凝炼准确的语言,完整概写了茅盾的一生,条理十分清晰。

  钟桂松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茅盾研究的史料缺乏,尤其是茅盾家族的情况除了回忆录的一些介绍,其他几乎是空白。

  这些年,在与茅盾一些亲戚的通信中,许多珍贵史料得以重现,这些都被写进了书中。所以,《茅盾传》所描写的细节,包括生活上的细节,均来自于史料,“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

  比如,茅盾回忆录提到读中学时的“凯叔”,茅盾没有展开。钟桂松在天津找到了“凯叔”的后人,了解到这位和茅盾年纪相仿的“凯叔”中学毕业后一直在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因公到天津,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还有,茅盾结婚时的情景。

  书中写道,虽然茅盾的婚礼是旧式的,但茅盾自己却对婚礼上的礼仪并不在意。亲朋去吃喜酒时,他盘腿坐在床上,很喜欢逗小客人玩。这些场景,都是依据茅盾表弟陈瑜清给他的回信中,讲述自己10岁时参加茅盾婚礼的记忆还原出来的,虽然不是大事,却很珍贵。

  “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1981年3月14日,病榻上的茅盾让儿子韦韬代笔,写下了这封临终致信。

  浙江档案馆里,一份同年4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党中央关于恢复沈雁冰党籍的决定》一文。这是中共中央对茅盾临终致信的回复。从1921年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至此,茅盾得到了一生革命的公认。

  钟桂松感慨,现在大家都知道茅盾是位革命家,但他早年参加革命活动的史料,一向是薄弱环节。

  所以,经过多年挖掘求证,《茅盾传》第一次披露了茅盾利用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身份,收购党内同志翻译的稿子,为党筹措活动经费,以及在革命活动中诸多艰辛付出,特别是在党成立早期做出贡献的故事重现了茅盾作为革命家义无反顾的一面。

  细节史料的填充,如同骨骼与血肉,支起一位立体丰盈的人物形象。在《茅盾传》中,茅盾不仅仅是大师、文学巨匠,也有凡人的性情和苦闷。

  钟桂松还把茅盾的生命经验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体现他在时代风云中的选择与浮沉。

  还原“茅奖”设立场景

  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在《茅盾传》中,也提到了它的由来。

  1980年9月,茅盾曾问韦韬,自己存在银行稿费还有多少?听到韦韬回答有二三十万,茅盾便提出想用这笔钱设立一个文学奖。韦韬当即表示赞成,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因为茅盾自己是写长篇小说为主的,决定设立一个长篇小说奖。

  书中生动刻画并还原了1981年茅盾于病榻前向儿子韦韬口述,设立茅盾文学奖的真实场景。

  书中写道:

  1981年3月14日,茅盾在医院的病床上,让韦韬拿来纸和笔,想自己动手给中国作家协会写信,报告自己的想法。但是茅盾的手颤抖着,已经无法握笔。于是,韦韬让茅盾躺着,口述,韦韬记录。茅盾同意了……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致最崇高的敬礼!

  ——茅盾 1981年3月14日

  茅盾看过韦韬的笔录,签上“茅盾”二字,并嘱咐韦韬,现在不要送出去,将来再送。

  纸短情长。

  如今,“茅盾文学奖”依然是国内重量级文学奖项。再读这段史实,深有“长叹息以掩涕兮”之感。这一特别愿望所饱含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第一任部长的茅盾对文学事业的挚爱深情。


浙江日报 阅读 00009 在时代风云中读懂茅盾 2023-11-17 26446307 2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