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数字化技术异地成功复制文物
敦煌石窟惊艳江南
记者 曾福泉
本报讯 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敦煌壁画,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走出西北大漠中的莫高窟,来到了远在江南的博物馆和实验室之中。在位于浙江大学内的浙江省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技术研究试验基地,考古学者和科技专家共同完成了对于敦煌文化遗产的高保真采集与重建。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刁常宇副教授今天向记者展示了科技考古的新成果。集中了初唐精美雕像和壁画的莫高窟第220窟,被科研团队按1∶1的比例尺寸,原模原样地在实验室里重建了。走进复制窟,关上门,灯光掩映之下,四面俱是色彩绚烂、质地古朴的壁画,让人如同置身大漠黄沙,能亲手触摸穿越千年的历史遗存。
“这个复制窟是按照220窟的三维数据精确重建的,连壁面上那些不平整的地方,都完全和220窟一模一样。”刁常宇说。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的色彩与质感,科研团队花了很多功夫。在搭建好墙壁后,又细致地重建了地仗层——用泥土和白灰等材料附在木板上,随后再贴上宣纸,在上面喷绘壁画。
这些壁画由一台专门研发的仪器在莫高窟拍摄下来。“这台仪器可以沿着轨道稳定地水平移动,还能垂直移动,这就使得拍摄既标准、又高效。同时它布光均匀,得到的画面色彩更加真实。”刁常宇说。
壁画文物数字化要求每英寸不少于300个像素点,像素点越多,数字化后的信息就越丰富。因此,面对一个壁面上的画作,仪器仔仔细细拍摄每一个细节,足有上千张图片。为了把这些图片拼在一起,形成最终的高分辨率完整图像,科研团队又自主开发了精确拼接系统。
“我们在4年时间里完成了对60个洞窟的数据采集,拍摄了50多万张图片,容量达15个TB(即15万亿字节)。”刁常宇说。
目前,科研团队只完成了一个复制窟,更多的壁画可以在另一个实验室中的巨幕上欣赏到。这座巨幕高8米,宽8米,由12台投影机共同投影,可以显示3000×3000像素分辨率的高清视频,清晰度高于目前一些高级电视和影院采用的4K分辨率。只有几十厘米见方的壁画图案细节,在这里可以被成倍放大、精细查看。
壁画的数字化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无论对于考古学者、艺术史专业学生还是普通民众而言,都令人振奋。
“复制窟可以使人们很方便地在一个高保真的环境中学习和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刁常宇说。现在,研究者在浙江大学可以得到比亲临莫高窟更加精确的研究材料。通过不断放大数字化图像,再细密繁复的笔触都尽现眼底:衣裳的花纹、楼阁的雕饰、历朝画师描线技法的细微差别……历史的碎片,就这样一点点被打捞上来。
只要对类似220窟复制窟这样的技术加以改进推广,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一个城市中的历史爱好者都可以在本地的博物馆里领略莫高窟的绮丽景象。浙江大学已经开发出一种导览软件,装在移动设备上,只要拍下壁画中的一块内容——无论是霓裳舞或是丝竹乐队——系统就会识别并推送与其相关的一系列背景知识和讲解。
专家指出,古代壁画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终会逐渐损坏、消失。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永久性地精确保存壁画信息,并提供高保真的接触途径,为后世留下了原真的文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