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生猪产业如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
·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双赢
· 一纸“禁养令”难以治污
· 科学发展的“发酵”效应
· 堆满猪粪的小院变干净了
· 一个养猪村的“节能减排”实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堆满猪粪的小院变干净了
  在前往占里村的途中,经过黄坦坑时,县能源办技术员叶茂良特意走到溪边看了一下,溪水虽然还有味道散出,但是已经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头也显得比较干净。

  在这段黄坦坑旁边,就是“天篷生猪养殖场”。这是家较早开办的大型养殖场,已经建成了沼气池,并已做到达标排放,走过养猪场,几乎没有气味。

  黄坦坑曾被当地人视为畏途。这条黄坦镇惟一的小溪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了猪粪的天然堆场。尤其一下雨,各村的猪粪就随水冲入溪中,当地一个形象的说法是,只要看到了猪粪污染的河道,就到黄坦镇了。

  我们到占里村时正是中午时分,海拔400多米高的“白云人家”,看不见袅袅炊烟。村支书赵剑星告诉我们,现在村民烧饭做菜,用的都是沼气这种清洁能源。而沼气,就来自于养猪产生的猪粪。

  青山绿水间,掩映着猪棚,棚前密布着苍色圆圈,这就是沼气池。

  “用沼气方便,环境也完全不一样了。”在家里安装了沼气燃气灶的养猪专业户钟元宽说:“我家养了20头猪,现在猪粪和猪尿产生的沼气,够两家七个人使用,原来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污染物,现在成宝贝了。”

  以生猪养殖业为传统产业的占里村曾经“臭名远扬”。“亲戚都不敢到家里来。”钟元宽说。由于家家养猪,占里每天产生的大量猪粪无处排放,村民只好把猪粪在房前屋后堆个遍,到处臭气熏天,蚊蝇肆虐。虽然村民久居其间尚可忍受,但在外的亲朋却不肯进村做客。

  然而这一切,在沼气利用技术推广后得到了根本性转变。2005年,黄坦镇启动了沼气治理生猪污染工程。钟元宽也在镇政府支持下建了个15立方米容积的沼气池。虽然不大,却能消化掉家中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猪粪、猪尿,一直堆满了猪粪的小院突然干净了。

  “好处不只是这样。”钟元宽强调说。沼气池每天产生的沼气不仅为他省下猪舍、住房的照明电费和厨房煤气费用,还解决了与他相邻而居两个兄弟家中的日常能源消耗,产生的沼肥还是浇灌果园和菜地的良好肥料。两年间,沼气池已为钟元宽三兄弟节省开支两万多元。

  经测算,一户养猪人家沼气池生产的沼气,相当于30瓶液化气。这样,农户不用上山砍柴,就有了充足的清洁能源。

  现在,村里的农户每家都用上了沼气,连不办养猪场的郑昌盛家,也用上了邻居家的沼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堆满猪粪的小院变干净了 2007-9-10 浙江日报000102007-09-1000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