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生猪产业如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
· “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双赢
· 一纸“禁养令”难以治污
· 科学发展的“发酵”效应
· 堆满猪粪的小院变干净了
· 一个养猪村的“节能减排”实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1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生猪产业如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传统猪场的污染和臭气,不少城郊地区往往把发展生猪产业视作畏途。对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相关专家指出,猪场污水处理,种养结合,是生猪产业持续发展的新方式。

  记者在上海崇明岛的富民养猪场看到,这里已建成万头猪场污水处理工艺系统,猪场粪便通过无害化处理,还田利用,发展粮食、苗木、果品和蔬菜等种植业。

  富民养猪场负责人介绍说,目前这个养猪基地年出栏优质商品猪1万头以上,每天产生的粪便量平均达60吨,全年约2.2万吨。为降低污染程度,猪场投资近300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系统,实施雨污分流、干湿分开、污水处理、综合利用。

  具体的运作过程是:首先对粪便进行初步固态液态分离;分离后的污水经格栅拦截,进入预处理池,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悬浮杂质;再自动流入消化池,消除部分水解污泥;随后流入生物膜池,进一步对大分子物质进行分解,然后进入生物过滤池,对污水进行过滤吸收;最后经处理的污水变为肥水由机泵抽出还田利用。此外,固态粪便经处理后可加工成有机肥料。

  猪场负责人说,通过肥水再利用这个“纽带”,把生猪养殖与农作物种植紧密结合,原来“贴钱也难处理”的废弃物“摇身一变”,变废为宝,成为下一环节的高效生产投入品。2400亩“绿色”大米、1200多亩品种苗木和1000多亩柑橘的产出不算,单单由“种养结合、肥水利用”产生的灌溉、施肥成本节约效益就达每年50万元以上。环境改善还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疫病的防控。

  农业专家认为,城郊在合理的生态容量前提下适度发展高品质生猪产业,对稳定城市市场供应是必要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繁华城市的城区还保留高等级的猪场,兼具生产和旅游功能。生猪产业关键是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生猪产业如何
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7-9-10 48256F32002924A64825734F001FD221[A0-新华社记者≈B1-童颖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