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本省新闻
3  4  
PDF 版
· 临海责令三家影响环境造纸企业停业
· 杭州将重现梅石碑真容
· 驻杭空军某部参加上合
反恐演习将士载誉归来
· 要闻简报
· “五大冲击波”扫向
不法食品生产企业
· 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
污水处理收费平均提高50%
· 社区医院共享大医院医疗检查资源
· 3万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读本》赠送农村
· 鼠标轻轻一点 专家立现眼前
· 泰顺“8·10”特大交通事故肇事司机被批捕
· 她让全球最先进育苗技术走出实验室
· 携手致富 共建共享
· 年底前基本消除城镇
现有“零就业家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她让全球最先进育苗技术走出实验室
——记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环境控制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肖玉兰
本报记者 沈建波 本报通讯员 徐雪娟
  一件黑白条纹的短袖衬衫,一头纹丝不乱的黑发,端庄、素淡,年近半百的肖玉兰说:“我是很爱美的。”

  爱美是每个女人的天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环境控制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肖玉兰也不例外——穿的衣服、用的化妆品,全是从上海的大商场里买来的。但与众不同的是,肖玉兰一年只进一两次商场,买这些东西都是利用出差间隙,沿着柜台一路走过,顺眼的随手取来,半小时内买好一年四季的衣服或化妆品,每次都弄得营业员一脸惊讶。

  营业员们肯定不知道,眼前这位女士用这种方式购物,只为节省时间。更不知道,除了善于买衣服,她还擅长奇特的“生物微环境调控”。她是让世界上最先进的育苗方法——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走出实验室的“全球第一人”。

  其实,透过这位女博士的光环,不难发现“追求”和“放弃”构成其人生的特征:爱美,却放弃华丽;想家,却远离亲人;渴望过普通妇女的平凡生活,却情愿像苦行僧般生活,在科研的崎岖小路上苦苦前行。对肖玉兰来说,放弃,是为了更大的追求——追寻那个久埋心底的愿望。

  肖玉兰的家远在昆明。当年从云南农大毕业后,她在当地从事育苗研究,看到山里的农民在太阳曝晒下辛苦劳作却收成微薄时,这个昆明姑娘心里就隐隐作痛。更让她难受的是,用传统方法培育的作物种苗死亡率很高。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好的种苗,农民怎会有好收成?这个心结在她心里挥之不去。

  1996年,肖玉兰在昆明听了无糖组培技术理论的创立者、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古在丰树的一次讲座,眼前一亮。以往的有糖微繁殖中,高浓度的糖易孳生病菌,引发污染,造成小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这位日本教授提出,让植物只吸收二氧化碳不喝“糖水”,通过控制环境提高光合速率,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培养健壮种苗。然而,这一技术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如何变成实用技术,一直困扰着各国科学家。“学来这项技术,中国将有多少农民受益?”就这样,41岁的肖玉兰决定留学日本。

  考虑到科研条件和环境,肖玉兰两年前归国时选择了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再次远离昆明的家人。此时的肖玉兰深谙无糖快繁技术,并致力于研制与植物无糖组培快繁技术相配套的设施和装置,急切地寻找把理论变成成果的途径。说是一台装置,但其原理涉及生物、光电、机械、空气力学等多门学科,让肖玉兰至今还在感叹“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

  可以想象,肖玉兰对时间的珍惜到了“贪婪”的程度。每天,她过着寝室、实验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早8时到晚10时肯定呆在实验室,睡前捧着专业书起码看到凌晨一两点钟。

  女人常有的一些爱好,当然也从她的生活中消失了。比如逛街,到嘉兴近两年,肖玉兰没逛过一次街,甚至不知道这座城市的模样。休假旅游更是奢望,即使每年几次出国参加研讨会,都不会呆上3天,会议一结束就匆忙回国,宛然不知那些著名景点就近在咫尺。肖玉兰承认:“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我肯定受不了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

  两年后的今天,我们见到了这台像文件柜的快繁装置,能精确调节温度、湿度、光波长度、光周期、二氧化碳浓度,模拟电闪雷鸣等各种天气。3立方米的箱内能密植两万株种苗,试管苗不带任何病源菌,光合能力极强,存活率极高。目前,已培育成功30多种作物和花卉种苗,包括肉苁蓉、铁皮石斛、南美雪莲果等濒危植物和珍稀花草。

  但肖玉兰并不认为已经成功。她说:“现在设备的成本太高、技术太复杂,接下来想降低成本、简化操作程序,让更多的农民买得起、会操作,轻松省力地提高产量,少受日晒雨淋之苦。”采访结束时的这段谈话,让我们分明感到,自称“爱美”的肖玉兰,真正的追求是技术和心灵的完美。只是提起女儿和丈夫时,她的目光中才流露出些许遗憾和无限柔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本省新闻 00002 她让全球最先进育苗技术走出实验室 本报记者 沈建波 本报通讯员 徐雪娟 2007-8-25 48256F32002924A6482573410050A99C[B1-蒋卫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