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制定孔子标准像引起不同看法
· 职业共同体:社会整合之基础
· 哲理漫画
· 反全球化思潮对全球化的批判
· 节约与消费相对论是认识误区
· 文学阅读永不消亡
· 趣味逻辑
· 共享和谐需要社会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学阅读永不消亡
张 炜
  今天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会议上都会谈到文学的消亡——文学阅读、文学创作会不会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会不会终结,一谈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法国作家雨果在《论莎士比亚》中所说的一段话:

  “今天,有许多人甘愿充当交易所的经纪人,或者往往甘愿充当公证人,而一再反复地说:诗歌消亡了。这几乎等于说:再没有玫瑰花了,春天已经逝去了,太阳也不像平日那样从东方升起,即使你跑遍大地上所有的草原,你也找不到一只蝴蝶,再没有月光了,夜莺不再歌唱,狮子不再吼叫,苍鹰不再飞翔,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也消失了,再也没有美丽的姑娘、英俊的少年,没有人再想到坟墓,母亲不再爱孩子,天空暗淡,人心死亡。”

  这是雨果的回答。

  我还想到另一位大作家左拉,他有一篇文章叫《我的憎恨》,其中说道:

  “我憎恨那些高傲和无能的蠢人,他们叫嚷说我们的艺术和我们的文学已濒临死亡。这些人头脑十分空虚,心灵极其枯竭,他们是埋头于过去的人,而对我们当代的生动而激动人心的作品,只是轻蔑地翻两页就宣布它们浅薄而没有价值。我呢,我的看法迥然不同。”

  这是左拉的回答。

  为什么要引这两段话?因为这两个作家说这番话的时候,距现在已经近200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忧虑和讨论的问题,其实在200年前就已经反复地被人提过了,这原来不是一个新问题。而两位杰出的西方作家,已经作出了回答——时间更是证明了他们的回答是正确的。

  当然,每个时期的文学都将面临着崭新的艺术形式、娱乐形式的挑战,于是每个时期都有人以为文学的终结是必然的。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今天有网络、电视、有更多好玩的东西和场所,可是不要忘记,在过去,即便在古代,比文字更有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艺术形式也同样很多,他们也面临着像我们一样的一个花花世界。有很多人被那些场所吸引,被那些艺术的形式征服,一度离开文学和阅读。所以,当年也有那么多的人十分担心文学的命运,不断地提出文学死亡的问题。

  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在比例和强度上和他们当年其实也差不了多少。不要误解,以为只有今天的文学才面对一个绝对强大、强大得不可战胜的对手,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在未来我看也不会有。因为文字的魅力,文学阅读的魅力,是不可取代的。

  文学的终结问题是不存在的,但非文学的阅读是存在的:许多人把不同的阅读给混淆了。有人常常问:我不是不愿读小说,但现在各种报纸电视传媒上,稀奇古怪的信息和故事太多了,我为什么还要读小说,为什么还要读文学作品呢?要回答,就要指出何为文学阅读。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首先给人以独特的语言的享受。其他方式的关于各种千奇百怪的事件和信息的传递,其实都在不停地重复,以最明快便捷的语言,把事情传达清楚。而文学作品所要告诉读者的,无论从方式还是效果上看,都要复杂得多。

  比如说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与之相类似的故事在不停地发生,无论是昨天、今天和明天,都难以杜绝这一类的故事。可是,由于托尔斯泰用他自己的方式述说出来,就产生了特别的意味,这种意味是任何人都不能够替代的。街头上、小报上的故事可能比它曲折,但仍然没有托尔斯泰那样的魅力。因为这里包含了托尔斯泰本人对生命的解读。

  好的阅读者如果有能力去捕捉文字当中的隐秘,就要从文字中还原一些东西,从词汇和标点符号开始,进入一个作家在那个特殊时刻的激动、喜悦、幽默、微笑,还有愤怒等等。现在有的人之所以越是好的文学作品越是读不进去,就因为他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和还原力,完全把文学作品当成了普通的文字制成品去读,所以才会觉得文学作品还没有其他那些故事和信息来得更刺激更直接。这样的阅读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关于文学消亡的问题也就产生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和19世纪提出文学要完结的那批人一样,他们是没有悟想能力,没有进入文学阅读的一批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