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我国政府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是相当严格的,制定了严格的生产、使用、申报、标识的规定,但为什么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如此令人担心?
陈洁指出,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是普遍现象,科学添加是没有问题的,一旦超标超量甚至乱添,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国家严格要求食品添加剂在限定范围内使用,是因为食品添加剂多是化学合成物,不同程度地具有毒性。有些食品添加剂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和目前我国食品行业普遍存在的准入门槛低、企业规模小、利润低的现状有关。”陈洁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2007年《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我国食品行业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总数的近80%。行业利润较低客观上促使食品生产企业拼命降低成本,一些不法企业往往把脑筋动到“掺假”上,要么以次充好,要么以假乱真。
违法成本低是食品“掺假”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刘杰说,目前的法律法规对违法企业的处罚过轻,执法机关对违法企业通常处以罚款,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很多小企业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监管部门玩“猫鼠游戏”。
而在欧美等国家,食品生产企业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仅面临倒闭,而且主要责任人将被处以终身禁入食品生产行业等惩罚,使得企业不敢对食品安全性马虎,更不敢以身试法。
目前我国的食品消费过于追求色香味等外在品质,对内在安全性认识不够。一些不法企业为迎合消费者口味,力求出新出奇,造成加工过度,客观上加剧了食品安全问题。
此外,由于食品行业涉及面广、工艺多、技术门槛低,仅仅依靠质检部门加大检测范围和力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洁指出,以三聚氰胺事件为例,三聚氰胺根本不是一种用于食品的添加剂,而是被人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我国卫生、质检部门检测的程序是按国家标准采样检测的,而按照原有的检测标准,三聚氰胺不在常规检测项目中,只是等问题爆发后才去检测。而事实上,除了三聚氰胺外,含氮的化学品不下几千种,有关部门不可能一一检测出来。由于掺假物和爆发时间都是未知的,加上一些无良科技人员参与,不断研究、添加新的化学品,导致监管难度很大。
最直接的例证是,中国奶粉污染事件之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曾在一份公告中传达了其对于三聚氰胺的“零容忍”政策。而FDA在发现本国污染样本后不得不改口。鉴于三聚氰胺普遍存在,食品中可能总会有三聚氰胺的残迹,因此FDA规定:食品中三聚氰胺含量的合法标准为每公斤不超过2.5毫克。这是为标准体重为60公斤的成人设定的,婴幼儿食品标准还未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