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水稻所的朝九晚五
· 育种专家:
“裤带不勒”要靠良种培育
· 资源专家:
从种子基因中寻找老百姓口味
· 无论花多大力气
抓粮食科技都不为过
· 稻作专家:
让农村的老人妇女轻松种水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5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育种专家:
“裤带不勒”要靠良种培育

  背景:近10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种粮相对经济效益的下降,全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从1997年到2003年减少了2亿亩。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耕地1.39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的前提下,怎样使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满足人们饮食结构的提高。

  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在试验田里育种的时间一点也不少于行政工作时间。他和育种专家们的主业就是培育高产量的新品种,和大名鼎鼎的袁隆平干的是同一件事。水稻高产品种的不断出现,几乎是近年来中国百姓在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背景下,之所以能“饭量不减”的最主要“诀窍”。“超级稻”是程式华他们这些年一个比较满意的作品。

  整整二十年前,1988年12月,在全国粮食大丰收的时候,浙江省提出了具有战略眼光的“8812计划”,启动了提高水稻单产的育种大项目。当年对这个粮食项目投入科研资金高达50万元,是从未有过的历年之最。特别是国家对超级稻项目也十分看重,农业部从1996年就开始立项支持,至今连续十二年了,从没间断过。在有力的支持下,20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先后培育了100多个新品种。其中,近5年来,平均每年培育成功9个水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亿亩。

  程式华用三个阶段划分了我国稻米育种和良种应用的整体水平:建国之初的50年代开始,我国为解决温饱问题便开始水稻育种和良种应用研究;7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研究,至80年代大面积推广;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科学家又展开“超级稻”研究,并于上世纪末取得初步成功,“现在超级稻已经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了。”

  超级稻,就是超级杂交稻。程式华说起深有感触。1996年的他,刚刚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和课题组一起承担了超级杂交稻的育种攻关项目。经过15年的协同攻关,选育出了超级杂交稻组合品种“协优9308”,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750公斤,少数田块亩产超800公斤,高产攻关田多次创下了浙江省水稻单产最高记录。

  至今,“协优9308”已在生产中累计推广种植超1000多万亩,取得经济效益10多亿元。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将超级稻推广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大举措。

  现在的程式华当了所长,但再忙,也不能不去试验田。他和以前一样和育种家们一起努力,下试验田培育新品种。他给自己定了一条死杠杠:每年到海南的试验田里不少于半个月。有时春节也在海南试验田里过。他还特别给自己定了个指标:每年不少于100天下乡调研,从农民的水稻实际推广种植中发现问题。

  不过,程式华把育种工作,比喻成是一种艺术,就像选美一样,每一次在实验田里发现一个什么好品种,便会启发自己的品种改良的努力方向。他和记者说,育种就是发现各个不同品种品质之美的过程,再让它们重新组合。所以与其说是技术挑战,不如说是艺术创作。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育种专家:
“裤带不勒”要靠良种培育
2008-5-15 浙江日报000132008-05-1500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