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新闻周刊·社会
3  4  
PDF 版
· 水稻所的朝九晚五
· 育种专家:
“裤带不勒”要靠良种培育
· 资源专家:
从种子基因中寻找老百姓口味
· 无论花多大力气
抓粮食科技都不为过
· 稻作专家:
让农村的老人妇女轻松种水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5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稻作专家:
让农村的老人妇女轻松种水稻

  背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后,农村只留下了“老弱妇幼”,劳动强度很大的田里活谁来干呢?这样的担忧时时见诸报端,而水稻所的专家也在为此解忧。

  如何让农村劳动力在整体素质下降的趋势下也能种好水稻?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首席专家和研究员朱德峰博士研究的课题通俗点说,便与此有点关系。

  朱德峰是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主任。有好品种,还要有好的栽培技术,能让农民容易掌握,种出和专家试验田里一样的产量,要不然再好的品种,种不出应有的效果也是白搭。

  据他介绍,现有的种植栽培科学技术,农民的实际产量与专家试验田里的产量比,打了20-30%的“折扣”。优秀稻种农民生产的产量平均每亩420公斤至450公斤,而如果栽培技术指导到位,产量可以提高到每亩500公斤至550公斤。

  节水技术也是个大方向,我国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现在生产一公斤粮食,一般需要用1吨水,一年要消耗3700亿立方米的农业用水。粗略统计,水的使用效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用水的使用效率是70%~80%。朱德峰博士所在的中心推出了一套正确施肥与水分管理的强化栽培技术,可减少灌溉用水量30%至40%,减少施肥流失污染环境,每亩节本增收120至150元。目前,这项技术辐射水稻面积逾3000万亩,每年可以增产880亿公斤。

  针对农村只剩老人妇女的留守社会现象,朱德峰博士还在研究机械化栽培技术和社会化服务途径。

  这两年,朱德峰博士和课题组研制出了一种钵型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简单又方便,比传统育秧节省一半种子。这项获得10项国家专利的技术既适合每家每户2-5亩小规模生产,又适合种粮大户大规模生产。他们还研究出了一种抛秧技术,人不用下田就可以把秧种下去,劳动强度不大,老人妇女皆宜。而最方便的还是机插秧,省力气省成本。目前,农户每种一亩机插秧省政府就给予补贴,加上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浙江的农户很少要自己承担雇用机械插秧所产生的费用。

  不过朱德峰博士说,从他的角度看,以后的水稻生产根本上还是要走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要么集中到种粮大户手中进行专业化耕种,要么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零散农户的机械化耕作。而且今年2月20日,政府把水稻生产列入了保险范围,这样农民种粮食更有保障和信心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新闻周刊·社会 00013 稻作专家:
让农村的老人妇女轻松种水稻
2008-5-15 浙江日报000132008-05-15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