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还有多少地质遗迹
“隐居”在浙江的山林中
· 4亿多年前的杭州
可能是生物大灭绝时代的“避难所”
· 一枚搁了几十年
突然被想起来的化石
· 生物大灭绝
· 全球唯一的重要发现
揭示奥陶纪末生物进化的图景细节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枚搁了几十年
突然被想起来的化石

  一说起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的“老俞头”俞国华,整个浙江地质界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老人家今年76岁,一头白发,但是能像年轻人一样骑电动车出行,能带领年轻人穿越山林寻找地质遗迹而丝毫不显逊色。

  2007年12月24日,雨天。“老俞头”带着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主任许红根和记者,再次来到余杭区查看令中科院院士戎嘉余兴奋的古生物化石。

  此处不远,便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中,“小白菜”的墓地。

  密林小径只有“老俞头”才能找到,踩着厚厚的落叶,找到了余杭镇安乐村狮子山堰口组山上小白菜的墓碑。许红根说:“老俞头认石头有特异功能,哪块石头只要看过,两三年后说起来还能轻松找到并识别。”

  确实如此,“老俞头”和他的同行们在此地发现新化石群,是去年7月份的事,至今仍识得小路。当时,他与调查院的其他几名研究员来到老余杭,沿着安乐路行至狮子山。观察了山脚下的其中一层砂岩,初步推算年代属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3亿年。

  沿着岩层往上,在半山腰一座亭子附近的岩石断面处,“老俞头”发现了一枚化石,是一枚直径只有5毫米的腕足动物化石。初步观察,便觉得它很特殊,但有什么更深的科学意义,“老俞头”并不十分清楚。

  而在此前,“老俞头”还在整理几十年来积攒的一些动物化石时,发现了一枚自己并不认识的腕足动物化石。加上这块新发现的化石,他一并寄给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戎嘉余院士。

  戎嘉余院士是享誉世界的地质古生物专家,与浙江地质界多位同行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经戎嘉余院士和同是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詹仁斌研究员鉴定,“老俞头”提供的化石属志留纪早期的化石,全球罕见,十分重要。

  于是,戎嘉余院士邀请“老俞头”再次前往化石发现地进行考察,力争采集更多的标本,并寄往南京鉴定。

  在观察这些化石时,戎嘉余院士发现了一个令他“不解”的现象:这些化石均在杭州附近发现。而在古地理上,杭州在奥陶纪末、志留纪初(距今4.4亿年左右)处于较深水区,对于当时的低等动物来说,深海区一般是无法生存的。浙江省大范围内发现的同期古生物化石,以浙西和浙西北为多,因这些地方在古地理上属于浅海区,利于海洋生物生长。

  而在杭州地区有如此之多的志留纪初期生物群化石发现,说明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可能与奥陶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有关。”戎嘉余院士依据这些材料作出了大胆推测。

  2007年1月初,天气较为寒冷,戎嘉余、詹仁斌及博士生黄冰,在“老俞头”的引领下,亲赴杭州附近进行实地考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一枚搁了几十年
突然被想起来的化石
2008-1-3 浙江日报000102008-01-03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