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还有多少地质遗迹
“隐居”在浙江的山林中
· 4亿多年前的杭州
可能是生物大灭绝时代的“避难所”
· 一枚搁了几十年
突然被想起来的化石
· 生物大灭绝
· 全球唯一的重要发现
揭示奥陶纪末生物进化的图景细节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4亿多年前的杭州
可能是生物大灭绝时代的“避难所”

  在地质古生物学上,将我们能观察到古生物化石之后的地质年代称为“显生宙”,而将此前的称为“隐生宙”。显生宙的第一个二级阶元,即古生代,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等六个次级年代。

  其中,在寒武纪开始后的短短数百万年时间里,包括现生动物几乎所有类群祖先在内的大量多细胞生物突然出现,这一爆发式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不过,当时的陆地上还是一片荒凉,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热闹只是在海里。浅海区阳光充足,营养丰富,是各类生物的欢乐天堂。深海里藻类稀少,阴暗寒冷,极少有动物生存。

  到了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地球上的生物突然遭遇了一场大灾难,这场灾难令80%以上的物种彻底消失。

  当时,浙东南与浙西北分属于不同的古陆,被大洋分隔。现在的杭州位于当时的南半球,属于古代冈瓦那大陆边缘,其东南方向就是华夏古陆。在奥陶纪末期,当时的南极(现今非洲北部)形成冰川,全球气温急剧下降,海平面快速下降达150—200米。

  而当时的海洋生物,多是贝类、三叶虫、笔石等低等动物,缺乏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结果造成物种的大规模灭绝。

  “现在海平面上升0.5米就能引发全球性灾难,你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形。”詹仁斌说,“不过,每次灾难都不是百分之百将地球上的物种消灭,总有幸存分子。”

  事实上,随着奥陶纪末的冰期达到高潮,全球环境逐渐稳定下来,海平面处在一个低水位期,一种由“赫南特贝”腕足动物及其常见的共生分子构成的赫南特贝动物群在浅海区形成,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经过40余年持续研究赫南特贝动物群,戎嘉余院士提出,奥陶纪末的大灭绝事件并非一次瞬间事件、而是分为前后两幕的观点,该观点已在世界各地得到实证,成为国际地学界的共识。

  据此理论,气候变冷、海平面快速下降只是引发了大灭绝的第一幕。

  第二幕马上就要来了,在奥陶纪和志留纪交界的时间点上,气温突然升高,冰川快速消融、海平面急剧上升,导致“赫南特贝动物群”遭遇整体灭绝。

  现在,人们发现了志留纪早期的少量化石材料,与“老俞头”几十年前发现的那些类似。但是,这些生物与奥陶纪末赫南特期的生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人们不知道这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物种变化,宏进化细节缺少化石实证。

  在志留纪早期动物化石发现地的杭州留下镇考察了三天,戎嘉余院士带领的考察队只获得了志留纪初期化石群的信息。根据历史资料和经验判断,余杭镇附近也许也会有同时期的化石。

  就在他们将要撤离的时候,一枚直径只有5毫米的腕足动物化石在狮子山上被发现了。它的个体如此之小,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勉强看清。它们与赫南特贝动物群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它与志留纪初期的动物群也不同!

  如果将三者放到一起比较,便会发现明显的过渡痕迹:它就是奥陶纪与志留纪两纪动物群之间的联环!

  “它的意义,比志留纪初期的化石更为重要!这意味着海洋动物在躲避自然灾害方面的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我们先对这一具有特殊宏进化意义的较深水海洋动物群进行报道,关于志留纪初期的工作现正在进行,”詹仁斌说。

  “杭州这次发现的腕足动物直径只有3—5毫米。原因在于,海洋中浅水区营养较为丰富,生物常发育成较大个体。而深水区营养不足,光照也相对较弱,生活在那里的生物常‘个头’偏小。这次在余杭附近发现的海洋动物化石个体普遍很小,肉眼很难看清,推测它们当时生活的海域水体较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詹仁斌说。

  戎嘉余院士说,它的发现,还证明了杭州地区可能是当时海洋生物躲避环境灾难的“避难所”之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4亿多年前的杭州
可能是生物大灭绝时代的“避难所”
2008-1-3 浙江日报000102008-01-03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