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还有多少地质遗迹
“隐居”在浙江的山林中
· 4亿多年前的杭州
可能是生物大灭绝时代的“避难所”
· 一枚搁了几十年
突然被想起来的化石
· 生物大灭绝
· 全球唯一的重要发现
揭示奥陶纪末生物进化的图景细节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 生物大灭绝,4.4亿年前的杭州是“避难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全球唯一的重要发现
揭示奥陶纪末生物进化的图景细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件?为什么在杭州这个处于较深海域的地方,发现了这些具有如此重要科学价值的化石?

  戎嘉余院士的研究小组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随着奥陶纪末冰川消融、气温回升,海平面快速上升。在第一幕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海洋底栖生物,借助杭州地区的浅水斜坡向深水斜坡过渡的特殊地理环境,“迁移”到了较深水处,从而躲过了新的气候灾难。詹仁斌博士推测它们跑到了水深150米左右的地方。

  但为了适应深水环境,它们必须缩小种群规模,以减小竞争压力,保证个体食物,同时将自己“变”得更小一些,以减少对食物的需求,才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延续。

  通过这番改造,它们的形体便和志留纪早期的后代们完整地联系在一起了!

  “这是全球惟一的发现!是目前惟一已知的奥陶纪末期的壳相动物群。”戎嘉余院士说,“这些化石的发现,揭示了生物宏进化过程的细节。”

  但是,正如洪水之后会有疫情一样,生态系统遭摧残之后,常会有一个物种呈几何数量复苏的过程。

  “物种进化的差异性很大,有些类群,不论环境条件怎么变化,总能‘四平八稳’,以不变应万变,如腕足动物‘海豆芽’,两亿多年一直保持相似的形体特征和特定的生活方式,直至现今;现在的螺类,可能和4亿年前的螺是一个长相。而另有一些类群,在自身进化和环境条件的诱发下,不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新的形态类型,直至演变成现今主宰地球的人类。”

  在大灭绝事件之后的复苏初期,海洋中生物数量太少,保存为化石的更少,留给人们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浙江地调院的“老俞头”提供的志留纪早期动物化石,珍贵之处便在这里。它和新近发现的奥陶纪末期深水化石群一道,完整地呈现了这一重要生物宏进化阶段的面貌。

  “这是一项在国际上都属原创性的工作,需要加大力度,深入研究。”詹仁斌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全球唯一的重要发现
揭示奥陶纪末生物进化的图景细节
2008-1-3 浙江日报000102008-01-03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