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明镜知黑白
· 水晶晶的南浔
· 亲情的明灯
· 做一回
东极人
· 一座桥的长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8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做一回
东极人

□何信峰
  一年四季生活在风口浪尖的舟山东极人,像礁石、岛岸一样,沉默中显示着力量,憨厚中凝聚着坚毅。一登上庙子湖岛,在高高低低的石屋前、坎坎坷坷的石路中,就能看到忙忙碌碌的东极人。在东极镇所在地庙子湖的南岙,人不足千,一条街东西跨度不过几百米,这弹丸之地居然成了最集中最繁华的镇中心了。据说,东极人口最多时逾一万人,如今分布在住人的四个岛仅有三四千,黄兴岛最少,只有二百余人。自“小岛迁,大岛建”的政策出台以来,政府鼓励渔民转产转业,青年人带着美好的憧憬,走出海岛去沈家门开发区安家落户,留在岛上最年轻的也已有五十二岁了。

  这些中老年人守着海疆、守着家乡。闲时,早晨起床看太阳从海平线升上来,眼神如数珍宝般数着东极大大小小的二十八个岛屿、一百零八块礁石;或者瞧瞧乌云、白云,尽管云无尽头,不知去到哪里;或者感受着海风的魅力,让风理理头发,刮刮胡子。尽管须发被刮得东歪西斜,却感到淋漓尽致,浑身舒服。我猜想,他们脸膛黝黑,筋骨突兀,除从小在海水里泡大外,跟四季强劲的海风不无关系。

  鱼是海中的动物,大海是蓝色的土地,不需播种、施肥、除草,鱼见风而长。在中街山渔场,鱼都是野生的。东极的海,从一边望不到另一边,只有间隔的隐隐约约的山。海水澄蓝,在那里,鱼无需人的呵护,自由自在,不受约束,不受环境污染。一旦捕捞上来,锃骨透亮,即使不加佐料,滋味是最好不过的了。上世纪80年代,我去青浜,与诗友一起优哉游哉坐在舢舨上钓鱼,钓上来的虎头鱼嘴甲鲜红,鱼鳃一鼓一鼓。回住所后,自己烹饪,当一盆盆热腾腾的鱼端上桌面时,大家争先恐后,至今还留有回味呢。这次我去东极,一群群弄潮儿在岩礁上“手把红旗旗不湿”,他们挖辣螺、铲佛手,半身在大风大浪里。那里的人从小会游泳,浙江省体育局女教练邱美英是东极出去的,她像伏明霞一样,小时候就赢得了浙江省“跳水皇后”称号。到渔汛时节,出去的年轻人像候鸟那样,飞回东极,拉网晒鲞,帮父母一把,然后带着鱼货返回沈家门或到外地做起水产生意。追溯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海会送上美味佳肴的,乌贼在滩边爬,海蛰兜篷撩,没有米饭也没关系,上山挖点野菜,加一点南瓜、番薯之类就能填饱肚子。那些年头,东极没有一个挨饿更没有饿死的。

  东极人不仅能吃苦耐劳,且无比善良。那天傍晚,有人逮住海鸟,那鸟的吱吱声唤来了一位渔家女,她莞尔一笑,说鸟是她养的,随后接过海鸟,旋即放飞。晚上,在东极镇食堂,又有人向镇里报告说,在她家投宿的一对年轻男女,至现在还未回来,她在山头、滩边找也没寻见,她焦急地说:“如果他们到天涯海角,我哪里去找呢?”我说,白天我在庙子湖见过一对男女大学生,他们还在搭帐篷呢。我要她放心,说客人不会出事的。

  东极人没有豪言壮语,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下海不滥抓滥捕,上山不乱砍滥伐。东极岛山清水秀,东极的海无风也起三尺浪,东极的植被葱茏茂密,还有层出不穷的自然风光,让人探险和品赏。

  做一回东极人,幸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做一回
东极人
□何信峰 2007-8-17 48256F32002924A6482572330049C424[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