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磐安有一个“天下第一臼”
· 十个女人一台戏
· 【三】
· 【四】
· 【二】
· 【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7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磐安县尖山镇一带的夹溪中,保留着目前中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
磐安有一个“天下第一臼”
■陈一波 蒋中意
  ■陈一波 蒋中意

  

  

  

  

  在磐安县尖山镇一带,一直流传着夹溪十八涡风景区中的18个涡是龙留下的传说,而整条夹溪的形成还和大禹治水有关。

  虽然,人们知道龙只是传说,但那一个个鬼斧神工的石坑,究竟如何形成?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清代诗人张经台最后只能留下“俯临十八涡,皎皎磨青铜”的词句作解。

  6月29日至7月1日,“中国冰臼之父”、中国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和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尚平一行考察后,终将千古谜团解开。夹溪中的十八涡是第四纪冰川遗迹,整条夹溪保留着目前全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冰臼群。其大冰臼之多为全国惟一,而其中的一个冰臼为“天下第一臼”。消息传开,人们再次感到诧异,想不到当地曾和如今的南极大陆一样,终年被冰川覆盖。

  龙的遗迹是冰臼群

  67岁的张性瑶是磐安县尖山镇新宅村的村民,溪内多鱼,从小他就爱和小伙伴们到夹溪玩耍。他说,以前站在十八涡上游的夹溪千年古桥上,朝下望去,在激流冲击之下,十八口潭当中浪涛翻涌,白浪飞溅,就像十八口锅内烧着沸腾的开水,冒着水汽。当地村民就把这十八口潭称作“十八锅”,由于水流在“十八锅”里都形成深深的旋涡,而又被称为“十八涡”,叫到至今。而现在由于泥沙堆积,水流的减少,流水沸腾的景象只有在发大水时才能见到了。

  说起传说,老张来了兴致。据传在夹溪上方的鞍顶山上有一口天池,住着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儿子小青龙。有一次,它跟鞍顶山寺院的一位得道和尚斗法,被和尚逼回东海。为出这口气,小青龙调来虾兵蟹将将寺院团团围住。小青龙用尾巴一扫,将寺院内的一口大晨钟扫到了夹溪当中。只见这口大晨钟在夹溪中当当作响,把夹溪滚出了十八个滚圆的坑。后来,等溪水蓄满这十八个坑后,看着溪水在坑中打转,当地村民就把这十八个坑叫做“十八涡”。在“十八涡”当中至今还留着“龙门涡”、“龙爪”、“潜龙涡”等遗迹。

  除了龙的传说,老张还从大人的口中听说过大禹在这里治水的故事。大禹到东阳治理南江时,在八面山上看到尖山一带洪水成灾,就前往尖山一带治理洪水。当时夹溪并没有水,大禹就叫大家在夹溪上搭起了十八口大锅,供大家吃饭。久而久之,这十八口大锅就和石头连为一体,形成了十八锅。老张说,在枯水时,十八锅还真和烧饭用的铁锅有些相像。只是底部更大些。

  磐安县尖山镇党委书记陈峰齐一直希望帮助当地村民弄明白这条奇形怪状的夹溪的真实来历。早在几年前,他就请国内的一些地质专家来到夹溪考察,有些专家认为夹溪是火山喷发形成的,也有些专家认为这十八涡是水流冲击形成的,莫衷一是。去年9月上网时,他看到《新昌发现全国最大的冰臼群》的图片新闻。从图片看,夹溪内的地质风貌有些相似,经多次打听,他找到了曾考察过新昌冰川遗迹的“中国冰臼之父”、中国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教授。6月29日上午韩同林从北京乘飞机来到了杭州,到磐安尖山镇时已中午时分。看了图片后的韩同林一行顾不上休息,顶着烈日,就和陈峰齐等人一起前往“十八涡”。沿着山坡上的千年古道刚走到第一涡时,在全国各地考察冰川遗迹的韩教授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不足500平方米的范围里排列着大大小小30来个葫芦状的圆坑。“冰臼!这确实是冰臼!”头发花白,已是70岁高龄的韩同林像孩子般惊呼。

  韩同林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拍下了眼前的壮观景象。沿着景区刚修的栈道,一路上,韩同林向大家介绍那是冰川漂砾,这是冰坎,这是冰龛。被一个个大冰臼所吸引,韩同林一行干脆不走栈道,在峡谷中攀爬着。他一会儿拿起铁镐取样,一会儿拿起放大镜对着岩石细察,一会儿举起相机。“这里是典型的火山基岩冰臼群。”

  创下多项全国新纪录

  韩同林教授一行来到“天螺涡”。“天螺涡”是2005年9月景区工作人员在清理沉积的砂石时偶然发现的。原来,人们发现天螺涡所处的位置有两块圆形的砂地,而周边全是整体的石块。出于好奇,景区工作人员试着清理一块砂地,想不到越挖越深。最后,清理出了一个就如吸了肉的螺蛳内壳的圆形大石坑。因此,景区将此坑取名“天螺涡”,成了夹溪十八涡的第十九个涡,不同的是此涡没有流水为干涡。整只“螺”有8米深、直径4米。一般来说随着地质变动和后期的洪水冲刷,一般的冰臼都会“缺肢短腿”,不完整,但“天螺涡”却保留了距今200多万年前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完整风貌,这让韩教授久久不愿离去,在溪流和山石之间爬来爬去,从不同角度拍下“天螺涡”的形状。陪同人员问他:“这是不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的冰臼?” 韩教授没有正面回答陪同人员的提问,而是竖起大拇指说:“是这个!”

  面对人们提出“天螺涡”的内壁怎么连螺蛳的螺纹都那么惟妙惟肖。韩同林解释和冰川融水倾泻而下的还有砂石,融水夹裹着砂石在冰臼中翻滚、研磨。在内壁上留下了研磨纹,同时,也使砂石变得光滑、滚圆。

  在夹溪十八涡景区内,比“天螺涡”大的冰臼还不少。2003年,景区建设施工时,由于常有施工工具掉到溪中的“沉钟涡”中,施工民工想下水去捡,想不到无法沉到底,后来用绳子绑住铁锤一量,足有28米深,而该涡的直径达12米。韩同林说,水下的情况无法作出科学的判断,只能根据水上情况确定十八涡都是冰臼或是冰臼群。听了韩同林的话,景区负责人当即表示将与相邻的圆形砂块进行清理,说不定又是一个创新纪录的大冰臼。

  原定30日下午就要回京的韩同林一行,由于不时发现冰川遗迹,又到夹溪上游及相距80公里外的百杖潭景区进行了考察,在整个考察过程当中,韩教授一行发现了近200个冰臼。7月1日韩教授就写出了一份考察报告。在报告中提到夹溪冰臼群多分布于基岩冰床磨蚀面上,是目前浙江地区发现冰臼群分布最多、规模最大的地区。冰臼口径在4米左右的十分普遍,最大直径达10米以上;深度最大达8米以上。冰臼具口小肚大特征明显,保存均较好。他还谈到,这是他见过保存最完好、分布最集中、大冰臼数量最多的冰臼群,其分布集中度、保存完好性、大冰臼之多在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冰臼群中是惟一的。他还遗憾地说,如果此行在他的冰臼研究专著《发现冰臼》出版之前,那么夹溪冰臼将占有重要的位置,再版时,夹溪冰臼将是不可少的一部分。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磐安有一个“天下第一臼” ■陈一波 蒋中意 2007-7-20 浙江日报000132007-07-2000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