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磐安有一个“天下第一臼”
· 十个女人一台戏
· 【三】
· 【四】
· 【二】
· 【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二】
  在镇海,谈到“蛟川走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老祖宗”谢阿树的名字了。更多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说起张雅琴。几十年来,热衷于欣赏“蛟川走书”的观众,其实都是张雅琴的“粉丝”。

  我与张雅琴的“约会”地点被安排在镇海区文化馆有空调的会议室里。文化馆馆长汪文娟请进一位慈祥的老人,她就是张雅琴,今年80岁高龄的“蛟川走书”演唱家。

  张雅琴出生于镇海大砟头河鸽岙小山村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喜爱“蛟川走书”。当时演唱“蛟川走书”为清一色的大男人。谁也没有想到一名女孩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竟然像男人一样“吃开口饭”。这一年,张雅琴17岁,她在家乡悄悄自学“蛟川走书”演唱。大胆的张雅琴在她19岁的时候登上了县城庙会的表演舞台。这是镇海没有先例的事情:女人演唱“蛟川走书”,消息不胫而走,引来无数好奇的观众,也招来执法的警察。警察对张雅琴进行了干涉,原因并非她是女性,而是她的资格。按照当时有关规定,不曾正式经过师传师教,又没有加入行会者,是不能在正规的庙会上演出节目的。于是,张雅琴前往县城,拜前辈艺人陆尧林为师,从此走上演唱“蛟川走书”的艺术之道。

  张雅琴告诉我,早期的“蛟川走书”每个节目通常只有一人演唱。艺人在渔场、船头、闹市聚集,用一根竹筷有节奏地敲打两只酒盅,自唱自和,讲述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当张雅琴还是孩子的时候,她看到的都是一人演唱“蛟川走书”。不过,轮到自己登台献艺,“蛟川走书”已经出现一唱一和两人表演的形式。人们聚在庙宇、祠堂或晒场,欣赏着木板临时搭建的小平台上艺人们的演唱。这时候,“蛟川走书”正在发生着形式上的变革。演唱者开始用静木、纸扇、手帕等作为手中的小道具,伴奏全都改用竹板、竹鼓打击节奏,并在演唱落调之时由伴奏人员用清口唱和“哎哎哩啊……”的基本调。后来,“蛟川走书”伴奏中出现胡琴、扬琴、琵琶、三弦、笛子和箫等民族乐器。不断茂盛的绿叶将张雅琴这朵红花扶持,使她在几年内红遍镇海、声传四方。

  由于张雅琴的出色表演,令镇海许多爱好“蛟川走书”的女青年心动不已,纷纷前来求教。为了将说书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张雅琴早早带起学生。终于有一天,张雅琴发现,原本男人独霸的“蛟川走书”台上,成了女性的天下。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年轻一代追逐时尚,古老的“蛟川走书”遭遇低谷。书目淹没,传承乏人,听众散失等种种状况,让一度兴旺的“蛟川走书”濒临自行消亡的边缘。为了挽救传统文化遗产,年岁已高的张雅琴继续坚守走书舞台,并且免费招收学生。

  张雅琴执著于民间艺术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镇海人民广播电台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请来张雅琴,为她录制了近500个小时的“蛟川走书”节目。1994年,“蛟川书院”栏目通过电波向广大听众输送张雅琴的声音,将“蛟川走书”呵护在爱好者的心里。“蛟川书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奇迹般地坚持了10多年,直到去年才被其他栏目替代。10多年来主持这档栏目的电台播音员马平在告别“蛟川书院”的时候感叹:希望今后还能在社区文艺活动中,再目睹“蛟川走书”的“倩影”。不过,镇海电台已经将录制的走书节目制作成了CD,为完整保留“蛟川走书”资料打下了良好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二】 2007-7-20 浙江日报000132007-07-20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