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磐安有一个“天下第一臼”
· 十个女人一台戏
· 【三】
· 【四】
· 【二】
· 【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7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
  镇海曾有蛟川之名。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镇海还是一个县城。当时有一位名叫谢阿树的民间艺人住在县城小南门,他在这里以说书谋生。人们见到小南城墙上刻有“蛟川”字样,便将谢阿树表演的走书称为“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一种民间说书形式,与我们常见的评话、评弹等说书艺术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的特点也相当鲜明。“蛟川走书”的演唱者可以在表演时走动,并且用幅度较大的形体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多年来致力于地方文化研究的镇海区文联秘书长徐志明介绍说,“蛟川走书”大多表演演义类长篇大书。从前的“蛟川走书”艺人大都半农半艺,农忙时分参加耕作,农闲之时开展走书表演。虽然依靠演唱为生的专业艺人数量很少,但是出现了“唱做俱佳的谢阿树”、“天赋嗓子的朱阿根”和“马嘶鸡叫口技一绝的陆尧林”等一批名噪一时的优秀艺人,为“蛟川走书”扎根民间并保持艺术质量立下汗马功劳。

  早年的“蛟川走书”以传统书目为主,比如《飞龙传》、《杨家将》、《大明英烈传》、《紫金鞭》、《包公案》和《七侠五义》、《双珠球》等。许多镇海人心中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源自于家乡的“蛟川走书”。今年60岁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镇海书画院院长王惠定几乎是在“蛟川走书”的陪伴下成长的。王惠定回忆说,那时的“蛟川走书”一般都在祠堂里演唱,每场门票5分钱。不少大型书目一唱就是半个多月,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自己儿时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是只要有“蛟川走书”演出,他总能在现场观看。因为,王惠定利用课余时间走镇串乡,捡废品卖得一些零花钱解决了门票问题。

  对于像王惠定这样的老镇海人来说,“蛟川走书”有一种巨大的艺术影响力,陶冶着他们一生的精神世界。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蛟川走书”这一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一】 2007-7-20 浙江日报000132007-07-20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