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三个半小时车程外的“乡村体验”
· 本色教育:回归真实的乡村梦想
· 正在回归的“教育之梦”
· 优秀教案遭遇“水土不服”
· 站在农村的土地上 我们是大写的人!
· 一个游戏启发下的“乡村希望”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3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三个半小时车程外的“乡村体验”
  从杭州到淳安县这个叫梓桐的小镇,车子开了三个半小时。

  “三个半小时的路程会在教育上表现出多大的城乡差距?”一路上,曹晓红一直在对这些未知做着种种猜测。

  作为唯一受邀的省特级教师,曹晓红这次要和两名当地的乡村教师一起,共同完成五年级语文课文《草船借箭》三个课时的教学。

  应该说,给各地的小学老师上示范课,早已是曹晓红熟悉的工作。但是这次的公开课,组织者对她提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不要“城市化”、“洋化”、“豪华化”,而要根据乡村教学的实际进行教学。

  不过,究竟什么是“乡村教学的实际”,曹晓红心里似乎并没什么底。

  当车子穿出无数片开满油菜花的山地之后,两排铺着黑瓦的平房,安静地站在远处。一所农村小学最基层的“实际”,也开始越来越真实地展现在曹晓红的面前。

  走过一块不大的泥地操场,黑瓦下的教室里,光线显得有些昏暗。20多张颜色深深浅浅的老式双人书桌四张一排,占满了教室,只留下了两条有些狭窄的过道。日光灯是教室唯一的“电器”,一块黑板加几支粉笔,是这里的老师帮助孩子们认识这个大千世界的全部工具。

  五年级的教室,因为今天的公开课显得更加拥挤。44个孩子早早地端坐在座位上,睁大了眼睛向门这边好奇地张望。在他们的身后,是他们的家长,还有几十个从周边赶来听课的乡村教师。

  为了早上八点半的公开课,唐村小学的方丽红老师六点多就往这边赶了,对于这种“本色教育”,她充满了期待。“过去也听过不少名师的示范课,一般都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多媒体教室里进行。这样的课看着很热闹,但是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并没有多大的借鉴价值。”

  学校的老师执意要带我们去看看这里的学生宿舍,在这个有204名学生的小学里,有一半孩子都过着住校生活。“去看看他们的生活,你就会了解农村的孩子了。”在学生宿舍黑漆漆的走廊里,教师推开了一间宿舍的门,我们立刻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昏暗的灯光下,五张上下铺木床一张紧挨着一张排放着,占满了仅有12平方米的房间。房间的另一面,几只大木箱是孩子们的衣物柜,箱子的上面整整齐齐放了一排茶缸,里面剩着酱、烘菜、萝卜干、腐乳,这是孩子们这个星期全部的菜,偶尔家里人会送一两次菜打打牙祭。

  每个从宿舍里出来的人,都显得沉默了许多。曹晓红告诉记者说,这是她从教19年来第一次在这样的山村小学,给这样一群农村孩子上课。“与其说今天是给乡村教师上一堂示范课,更像是自己在进行一次乡村体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三个半小时车程外的“乡村体验” 2007-3-21 浙江日报000102007-03-210003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