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初醒的“碗窑”
· 诗灵画魂最爱梅
· 水乡初雪
· 社区
人物
群像
· 三·魂·铸·秋·侠
· 新安
浮水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初醒的“碗窑”
■丁年庆
  浙南大山中有一个“碗窑村”,它烧制的可不是平民百姓手中捧的碗,它是清康熙以后历代“宫廷御器”的定点生产厂家之一。

  我以为,在浙南山区访民俗,碗窑是不能不访的地方。现在的碗窑,是玉龙湖上游的一个小村。史料记载,过去的碗窑是拥有18座“龙窑”、有3000多人为皇宫烧制碗、盆、杯、盘的手工大作坊。那是清康熙年间的事,小村里仅客栈就有4家。由此兴盛了近百年,至清末民初逐渐萧条。但是,这里依然保存了当年龙窑兴盛时的古窑场、古村落、古民居。

  从灵溪南门的桥墩镇乘中巴西行,走过8公里由无数个“S”形联结成的蜿蜒山路,便到了碗窑村口的彩虹桥。跨过这道高架在玉龙湖两岸的“彩虹”,进入碗窑境内,沿途数不清的大小瀑布与你形影相随。眺望远处,一个在浙南五月里难得的雨后初晴,把碗窑装扮得奇秀无比。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翠绿的山峰,如镜的湖水,直叫你如痴如醉。

  拐过两道山弯,就是古碗窑旧址。这里有一群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木扇格的门窗,雕花镂空,木板墙,木板顶,盖上摊摊的一层小瓦。门前的场地上,有调皮的山娃儿在玩耍,老人们忙着收拾竹匾摊晒山菜,一群红羽红冠的大公鸡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在你面前踱来踱去,全不把山外来客放在眼里。从这里拾级而上,一路可见吊角楼,水礁,古戏台,古碗窑作坊,碗窑。

  吊角楼是十足的云、贵一带的瑶家风味,上下两层,还有房顶,与其他陋室相比,显得坚固得多。水礁,则是一种古老的“自动化工具”。它利用山上取之不尽的瀑布水流作动力,将山水通过小渠引到礁房,首先推动木制的水车车轮旋转,水车上的“木锤”再带动石礁一起一落,便将做碗的窑土捣拌得十分粘合。

  古戏台,顺坡而建,也是两层。虽然台面不足20平方米,结构却异常稳固。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纹丝不动。尽管这里已没有了昔日的锦帷绣幔与笙箫鼓乐,但它确实见证了一代“宫廷龙窑”的辉煌与繁荣。登临古建筑群的最高处,有一家电瓷厂,高大的烟囱傲然挺立。南侧便是旧时的窑场。几间简陋的作坊里,有工匠在制作耐火砖坯,随着近代陶瓷技术的飞速发展,“做碗”之说在此早已“作古”。不过如果你实在要“赏古”,花上5元钱,也有人专门做一只碗给你看看。

  欣赏完古民居和碗窑,你循着“哗哗”的流水声往西北走,可以一睹气势非凡的三折瀑,那10多米宽的水帘从山顶连冲三级飘然而下,袅袅如练,纷纷如玉。以它的实力和气势,好像不比在京城世界公园里看到的美国科罗拉多瀑布差。对面山坡上建有一座“观瀑亭”,两边石级,一头通向瀑布的脚下,一头连着山间的大道,这些都不是现代“作品”。在“观瀑亭”内观瀑,让人神清气爽。古人很重风水,不知当年建龙窑的先人们是不是首先看中了这经年不竭的瀑布。

  碗窑,在人们的记忆里沉睡了近百年。如今,它又苏醒了。它能醒来,出于偶然。那是前年4月,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关锦鹏为拍摄电影《长恨歌》选择外景地。这是根据作家王安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瑶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小姐”,某大员“贵夫人”到五十年代的一介平民。之后三十年风雨磨难,直至八十年代畸恋丧命。其中有一段男主角在云南边疆插队劳动的戏,关锦鹏走了不少地方,最后选定在浙南的碗窑拍摄。于是,一部电影“唤醒”了碗窑。

  初醒的碗窑,还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作为一个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它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县城里打听碗窑,还有好多人莫名其妙。碗窑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沉睡了近百年,现在需要改变生活状态,需要与大山外面的商品经济社会接轨,需要跻身外面的精彩世界。值得庆幸的是,我原来担心山里交通不便,饮食不便,会不会进了山一下子转不出来?需要带点面包干粮什么的。可是,身临其境,却看到山里都通了沥青公路。不大的村子,已经有了两家路边饭店。10来分钟,也就能等到一班中巴车。

  初醒的“碗窑”,正等待着更多的知音到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