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和谐需要系统思维
· 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 创新的意识与条件
· 人生悟语
· 哲理漫画
· 中西方人权观念有何不同
· 《资本论》被推上戏剧舞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创新的意识与条件
叶高翔
  现代社会,“创新”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它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民族振兴的路径。创新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各行各业迫切希望通过创新来谋求发展。此时此刻,如果能仔细回顾一下历史,冷静分析一下现状,对我们的未来是十分有益的。

  创新,从其词义上理解,即“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在古代,中华民族曾有过不少伟大的“第一”和“首创”,构成了灿烂的东方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除了妇孺皆知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水稻种植、茶文化、丝绸、陶瓷、中医学、天文学等等,直至今日仍然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们为中华民族祖先的创新意识和聪明智慧而无比自豪!可是到了近代,在世界级科学家发明家的名单中,中国人的名字太少了。今天,在我们享受的现代科技成果中,中国人发明的实在太少!这对于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民族而言,是不相称的。

  现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人们的创新意识日益增强。可是,有些人依然漠视创新,他们对“模仿”的酷爱远远超出了对“创新”的追求。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社会上颇有代表性的两种现象:一是“仿古”,诸如“正宗宫廷糕点”、“祖传秘方”等等;二是“仿洋”,如“东方威尼斯”、“东方好来坞”等等。殊不知,当世界上第一座斜拉式吊桥建成以后,任何后来建造的斜拉桥,不管它的长度比第一座桥长多少,都已没有任何建造此类桥梁的首创意义。

  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聪明,任何国外进口的复杂仪器设备,只要让我们中国人看一眼,我们便可把它仿制出来”。现在细想,如果我们仅仅只能“仿制”的话,那么中国人是不聪明的,因为模仿者必定要借助于发明者的智慧,“发明”的聪明远在“仿制”的聪明之上。正因为如此,像“诺贝尔奖”那样的国际级大奖历来只授予发明者,而决不会授予模仿者。

  当然,我们讲模仿远不及首创,并不是说模仿不重要或不能模仿。我们的第一步应该是学习和模仿,要努力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的经济建设应该如此,我们的教学科研也应如此。但是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初级的模仿阶段,而要大胆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阶段冲击。如果没有一点创新的意识,如果长期以模仿别人的发明而自觉聪明,以照抄别人的原作而光荣自豪,以享受别人的创新成果而心安理得的话,那么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也许有人要说:创新的确很重要,但我国目前各方面的条件很有限,还不具备突破性创新的条件,故而只能模仿。此话是没有说服力的。

  1986年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重大突破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当时我国中科院物理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几乎和美国以及日本的两个小组同时制备成功临界温度高于液氮温度的高温超导材料。事实上,就当时的实验室条件而言,中科院物理所的这个小组远不及美国和日本的那两个小组,但三个国家的科学家竟几乎同时创造出了奇迹。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研究者的思想是第一位的,而研究条件是第二位的。优越的研究环境为突破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可能性,但正确的思想能使我们在较差的条件下创造奇迹。无数事实证明:“条件优越”并不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条件好坏与科技创新之间虽有重要关系,但是没有必然关系。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仪器设备或研究环境不重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争取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各种优越条件,为突破创造可能性。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创新的环境和条件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流的思维方式便成了决定性的因素,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便成了重要的因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