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聚焦“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 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藏汇于民”尚需制度先行
· 增量意味国力增强
但增长过快令人不安
· “宝藏”不可随意花用
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
· 外汇储备管理的“新加坡模式”
· 从集中到分散
用市场化方式消解风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藏汇于民”尚需制度先行

  “藏汇于民”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外汇管制正在由“宽进严出”朝着“平衡管理”的方式改进。从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来看,“藏汇于民”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在“藏汇于民”政策的引导下,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手续得到简化,实行2万美元年度总额管理,超限额部分经审核按需供汇。政策调整后的几个月,居民个人购汇额达到去年同期的2.5倍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强制结汇管理体制正在被扭转:提高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事前审批,允许有真实交易需求的企业提前购汇;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并放宽审核权限等。统计显示,上半年银行结汇增幅近年来首次低于售汇增幅。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正逐渐分流到银行金融机构中,成为金融机构的外汇负债。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股票市场长达4年熊市的结束,B股市场走势正在发力,凭借其巨大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外汇资金涌入。今年一季度,沪深两市B股走势强劲,以美元为交易币种的沪B指数走势不断攀高,交易金额高达136.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交易额翻了两番,有大量的外汇资金重新涌入了B股市场。

  在资本流出方面,今年4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局共同发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境内机构和居民个人委托境内商业银行在境外进行金融产品投资。此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又于9月6日发布了《关于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拓宽境内机构和个人运用自有外汇资金的渠道,规范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证券投资的外汇管理。截至目前,已有中国工商银行等12家中外资银行和华安国际配置基金获得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额度,合计126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藏汇于民”是央行提出的政策导向,为当前和今后我国外汇管理改革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撑,它不仅是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直通车”,而且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这一政策目前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有力地引导着外汇储备的新流向。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要实现“藏汇于民”的目标,就得让这些外汇有增值途径,开辟和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和品种,并提供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

  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外汇投资渠道仍然狭窄,且收益不高。如银行存款没有吸引力,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美元利率为3.0%,人民币利率为2.52%,两者实际相差0.48%。而自去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单一盯住美元以来,人民币已经累计升值近3%。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持有美元的国内存款者来说,在利差上获得的回报,还不足以弥补其在人民币升值上的损失。

  不仅如此,由于受政策所限,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日均波幅设有一定范围,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和询价制度形同虚设。如此狭窄的政策带,使银行难以设计出既能为客户灵活避险,同时为自身丰厚牟利的人民币衍生产品。专家指出,如果能够适当放开波幅,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并允许银行和企业以保证金的方式进行外汇交易,才是吸纳更多外汇投资和活跃人民币衍生品交投的根本措施。

  在拓宽居民境外投资渠道方面,有关部门颇费了脑筋。我国QDII制度已经进入运行阶段,但是从实际运作情况看,QDII产品还少人问津。主要原因是有些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还不熟悉,推出的产品比较保守,缺乏诱惑力。还有一些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门槛太高,动辄要求数千甚至上万美元存款,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易宪容坦言,“藏汇于民”并非政府一厢情愿就能做到,而是要经过市场化的制度安排才能够实现。资本是趋利而动的,要想让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民愿意持有外汇,必须出台更多新的举措。

  (本版文字均据《经济参考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