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类对太阳系认知不断地加深,那些我们所熟知的概念在新的科学发现面前正不断被刷新,正如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所说,“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
王思潮说,正是由于人类视野的扩展,原来的认识才逐渐显现出“简单”的一面。现代科学比如生物学,都知道达尔文是开山鼻祖,跟他的名头比起来,却很少有人听说过瑞典人林奈。其实,如果不是林奈先把生物界按照门纲目科属种什么的分好类,并且大家觉得他分得很有道理纷纷采纳,达尔文要做出同样的贡献不知还要花费多少力气呢。
天文学的分类比如恒星、行星也是基础。例如这次在行星家族里再分出矮行星一族,其实以前也不是没有先例,火星和木星之间那些不够格称为行星的小天体就已经被定义为小行星。随着人类视野的拓展,定义和分类重新调整几乎是必然的,科学、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其重要性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传播知识怎么讲都是不过分的。
换句话说,这是科学的本能。
尽管天文学大会重新给出了行星定义,并努力进行解释,但人们似乎倾向于淡化其意义,认为不过是些名词而已。不少天文学家表示,这次重新分类不过是一个名目问题,对他们未来研究只会有很小的影响。
中国首个科学史博士、上海交大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说,其实无论是接受其他天体还是开除冥王星,是人为的分类,并不完全依赖科学依据。投票决定一颗天体是否为行星,是一件由科学家做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本身的事。“如果说这一事件对我们的常识有冲击,很大程度上是媒体造成的——而真正的科学探索,将继续沿着原有的轨道前进。”
至此,21世纪天文学界关于行星的最大一次争议终于以冥王星的退出宣告结束。我们的生活不会因为少了一颗行星而发生变化,真正改变的是,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我们对自己所处宇宙的观察更加清晰。太阳系少了一颗行星,人类却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多了一份收获。
(本报综合《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