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冥王星发现者遗孀 坦然接受事实
· 冥王星出局:进入公共视野的科学话题
· ●向发现“柯伊伯带天体”的一次致敬●●●●
· ●行星的定义是文化的需要●●●●●●●●
· ●一亿中国学生用的教材将修订●●●●
· ●人类认知拓展与科学的本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行星的定义是文化的需要●●●●●●●●
  “我并不认为我们需要给‘行星’定义。我们并没有‘大陆’的定义,那为什么要定义‘行星’呢?”天体“齐娜”的发现者布朗教授并没有去布拉格参加这次大会,他对这次提案表示了不满,认为按照这个定义,还有数十个天体也大到足够符合行星的标准。

  “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后,太阳系天体结构面临重组。天文学家们开始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争论。其中,一方认为直径小于1500英里(大约为2414公里)的天体应该被逐出行星名单——这显然针对的是冥王星。而另一方冥王星的拥戴者则反对这种以“尺寸”论英雄的武断方法。有位研究冥王星的专家尖锐地反驳道:“难道短腿长身的‘腊肠’就不是狗了吗?”

  由于“行星”是普通人都知道的科学名词,这场讨论便继而进入了公众的视野,从纯科学的争论变成了公共话题。

  对于天文学家们激烈的争论,威廉姆斯教授认为,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是行星的定义,而是给冥王星什么称谓。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家们都同意有八颗大行星,或者说八颗主要的行星。很长时间以来,冥王星都被归错了类,公众们都把它看作为行星。如果只有一颗冥王星,那我们只会觉得它很有趣,和别的不一样。但现在我们至少有两到三个天体和冥王星一样大,你就必须给它们个名号。”

  据我国行星专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定义委员会成员中不仅包括天文学家,还包括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甚至还有作家,可以看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定义行星这个问题上,还考虑到了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实,不少我们认为自己很明白的日常生活定义都是含糊的。比如“生命”这个词就给生物学家出了难题,要是他们在火星上发现了什么的话,也会希望能对这个词作出界定。

  在这一点上,布朗教授倒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行星’这个词既是科学用词,也有文化上的意义。科学家们并不需要‘行星’这个词的定义,只有文化需要。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注意文化。”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