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一旦确定下来,全世界都得遵守。天文学的国际性远超于其他学科,因为时间设定、天文常数、天体命名、星座命名非得国际合作不可。
由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简称IAU)在1919年应运而生,中国加入是在1921年。中国科学院天文学家李竞告诉记者,IAU虽然是非政府组织,但是很有威望,它所通过的任何决定,各国保准执行。于是,接下来的“麻烦”,甚至远甚于制定一个新的行星定义。
还在布拉格开会的时候,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已经在考虑如何修改天文馆的展览内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的4位撰稿人之一李竞的工作量又增加了不少。“我想得在‘冥王星’的条目中增加‘根据2006年IAU通过的新定义,它被称为‘矮行星’的注释,其他相关条目也得增加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预计明年2月左右面世,编辑部会根据近年来的新事物和新变化,对新版进行修订。行星身份变化作为重要的变更内容,也会被编辑部考虑研讨。
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有关行星的变更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是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人教社”会按照程序修订中小学课本。首先必须新的行星学说得到国际认定,再得到中国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认定,人教社会向有关部门提出报告要求修改,通过教育部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方可以进行修订,但目前最终修改的时间还未确定。据介绍,目前全国有一半的中小学生在使用人教社的教材,总数约一亿人。
而据商务印书馆有关人士介绍,该馆出版的字典、词典等在再版时一般都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进行修订。行星身份变化是重大事件,在再版修订《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研讨有关事宜。
据了解,目前北京天文馆内如“遨游宇宙”科普项目及太阳展示厅内的相关设施和内容将尽快进行调整和修改。但馆长朱进也指出,行星新定义的通过,对现有的天文学基本理论不会有所影响,而且天文馆的科普内容和设施最初就是按照天文自身的规律来设计的,因此相应的改动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