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
· 曾经的“基辅”号
· 父亲
· 好书愁借人
· 穿鱼
· 曹娥江上的渡口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曾经的“基辅”号
■范咏戈
  当我沿着长长的舷梯登上足有20层楼高的基辅号航母的甲板时,仿佛忘记了此刻的基辅号航母深陷于天津汉沽一处人工的港湾,仿佛它将载我们去太平洋巡弋,听轰轰炮声,看舰载飞机忙碌地起落。

  我看到的仿佛不是这艘基辅号航母,而是一条在大海中劈波斩浪之后疲惫老迈的巨大蓝鲸,被捕获后做成了标本,如今大睁眼睛,敞开着胸膛任八方游客在肚中行走……

  挥之不去,呵。挥之不去,搅动大海的巨鲸与静静横卧的标本形象的叠加。此时,一首熟悉而亲切的歌曲却又从底舱传出。哦,《卡秋莎》!

  又是一段挥之不去的情思。

  谁人不知《卡秋莎》曾是全苏联人的骄傲,几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歌”。上世纪80年代末,我在苏联留学期间,曾专程到《卡秋莎》的作者、诗人伊萨可夫斯基的故乡斯摩棱斯克市踏访,果然大有收获:该市居然有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卡秋莎博物馆”。馆内收藏了许多关于这首歌的珍贵资料。如1943年苏军第415步兵师的战士们在战壕里突然听到德军宣传队放《卡秋莎》唱片,战士们立刻用卡秋莎大炮还击敌人对这首神圣歌曲的亵渎,敌军宣传车顿时就成了一堆废铁。比如馆存的苏联前线官兵和亲属的信件中有这样一封:一位叫未申娜的姑娘写信说,战时爸爸从前线写信给她妈妈,寄了《卡秋莎》这首歌词,信中说,“卡秋莎(未申娜母亲的名字),这首歌简直就是为你写的。你的爱情永远属于我,等我打完仗回来,我要和你一同唱这首歌。”爸爸没能从前线回来。妈妈始终保存着这封信,把她拉扯大。在乌格拉河畔,我久久地仰望着诗人故乡人民立的一块巨石,据友人告诉我,这是代表诗人意境中卡秋莎唱歌的地方。又据说当地小伙子参军前都在这里同心爱的姑娘吻别。巨石上镶嵌着铜牌,铜牌上镌刻着那句万古不灭的诗句:“卡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阳光”……

  自《卡秋莎》1938年在苏联首唱引起轰动,时光流去了68年。如果以20年算作一代,也已唱了整整三代人并激励了无数人去前仆后继。而如今,这一切仿佛都已经远去,只剩下陶醉于这首歌优美流畅的曲调和能够引发怀旧情愫的游人,只剩下基辅号这只静卧的巨鲸标本。

  小时候就读过一个巨鲸的故事。说是一渔人驾舟出海遇上了狂风恶浪,危急之中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巨礁。于是奋力停靠上去。这块礁石与其他礁石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渔人的脚下有些滑。渔人在礁石上支锅造饭。不料火一生起,礁石忽然动了起来。渔人这才发现脚下不是什么礁石,他正站在一条巨鲸的脊背上。后来呢,友好的巨鲸驮着他游呀游,把渔人送回家。然而基辅号鲸鱼已被做成了标本,任人们用电焊刀切割甲板,它的脊背任人们在上面蹦迪,它再也不会动一动了。

  一个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就这样找到了它的归宿。它的新主人是一个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据介绍,当年造基辅号时苏联政府动用了国库十分稀缺的巨额美金,下水后至今未参加一场实战。我们只用了与造价极不成比例的价格就把它拉回来了。

  没有参加过海战的基辅号来到中国,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商战(据传每年门票收入可达一个亿),是耶非耶?历史老人是严肃还是幽默?我回答不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