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三个重点
苏玉婷 顾益康 编辑 周宇晗 李雅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浙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省份,要加快构建起城乡互促共进、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体来说,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城市和市民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同步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摒弃西方现代化所遵循的资本逻辑,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追求城乡互促共进、共赢发展,既重视推动城市发展,又注重加快乡村建设,形成城乡建设的大合唱。在战略重心选择上,要抓住两个主战场,即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圈扩容和以提升县城承载能力为重点的县域城镇化,把进城农民市民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重组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一方面,要让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业人口稳定地转化为城镇居民,享受与当地市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比较快的区域,要全面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提高县城和中心镇人口和生产力的承载能力。比如,因地制宜开展全域土地整治。面对一些空心化的自然村落和小块农地,要与高标准农地和城乡融合新社区建设相结合,推动分散居住的农民集合到城乡融合的新社区,从而把小块、零散的农田建设成规模连片的高标准农地,把分散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转化为高效的城镇建设用地。
二是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目标要求,把握“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点,积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打出更为有效的“强村富民”组合拳。一方面,顺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大力鼓励人才、资本、科技、消费“上山下乡”,尤其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义乌李祖村时曾指出,“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写好“引才”“育才”“留才”三篇文章,让广大年轻人在广袤农村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另一方面,按照乡村价值再发现、乡村功能再拓展、乡村资源再开发、乡村产业再培育、乡村优势再创造的新思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既要让农民在其中过上现代化的文明生活,也要让城里人在这里找到“桃花源”,把和美乡村打造成留住乡愁的文化故园、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公园、发展美丽经济的产业新园,以及数字赋能的智慧“e园”。
三是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重要条件。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质生产关系的创新,我们应尽快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要素平等交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破除阻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一方面,从城乡两端双向发力,在城镇端要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业就业体制改革、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造进城农民市民化的社会环境条件,让新市民都能在城镇安居乐业。在乡村端则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营造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市场环境。全面统筹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资源要素配置,注重农村产权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与其他关联性改革的同步性,加强财政、税收、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更好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化组合,促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形成。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省乡村振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