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文章导航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须双向发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破除跨地区经营行政壁垒,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数据密集和管理密集的特征,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各类市场主体的生产活动提供产品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等完整的生产服务,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产业自身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既需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各种生产要素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也需要政府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营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促进有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迭代的数智时代,全球生产性服务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特征表现为数字化、平台化和融合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作为创新和发展的主体,必须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借助数字孪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跨界合作生态等方式,持续探索新商业模式、新业务形态和新业务领域,以此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协同的方向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打造“链型”服务模式。产业链的打造有利于形成经济的规模效应,增强产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不同环节互动协同、共同进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要注重体系的完善,聚焦现代工业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升级服务,形成更加完整的服务链条,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服务支持。在此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尤其是领军型企业应积极参与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通过构建企业数据指挥中心、全产业大数据图、分类数据仓库和应用大模型等,不断提升平台的赋能水平和服务能力,创新形成数字化产业链经营模式和融合式服务模式。

  二是开拓应用场景,创新“融数”服务模式。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数字化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重塑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形成具备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等新特征的服务模式。如在高端商业服务领域,企业可以探索应用数字人、云技术、视联网、AIGC、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打造生态化数字化平台,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商务服务。在现代物流服务领域,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端到端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开发全链路、全渠道服务,创新数字化物流服务模式。

  三是紧抓数据关键要素,夯实基础服务能力。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要素,是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资源。数据要素市场化是推动数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在提升数据服务能力方面下更大功夫。企业可以通过在数据要素市场化的顶层设计、数据产品研发、数据产品交易撮合、数据资产评估定价、数据质量评价、数据合规及确权登记服务、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创新,构建数据要素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围绕算力产品的多元化、算力和联接双基石、高质量智能算力供给来提升数据服务能力。

  四是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圈层”发展模式。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不断加深。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数字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等领域中,与科研机构和技术合作伙伴的合作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企业要积极联合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和服务对象,建立稳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稳固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资源支撑和市场支持。

  政府加强引导,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旨在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近年来,浙江积极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接下来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帮扶: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激励机制。各地、各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和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申报指导等政策举措,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行创新升级。探索建立更完备的风险补偿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建立产业升级基金,为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和技术团队牵线,提供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的全链条服务,鼓励企业探索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二是发挥创新应用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设立或参与创新应用示范项目,优先在物流、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对试点企业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及时总结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对成功的创新案例进行展示、推介和奖励,用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带动和引领更多企业自觉投入到产业创新中去。

  三是加快创新平台和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建立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创新平台和技术研发服务中心,有序引导相关平台为更多中小微企业提供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服务和算法支持,解决它们在技术、资金、研发周期等方面的难点痛点,打造更有利于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发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作用,加强沟通交流,学习借鉴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有益经验。如上海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加速人工智能领域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有力推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浙大城市学院】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须双向发力 2024-11-11 浙江日报2024-11-1100008 2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