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悲情劳模”吗
【新闻回放】儿子早产,老婆为护理儿子一直没有出院。为了大运安保工作,年轻的交警父亲孙震没有向领导汇报此事,也没有为此请假去照顾老婆。大运开幕当天上午,出生68天的儿子夭折。他却依旧以工作为重,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任务。最近两天,这条微博在网络上走红,这名父亲的行为却备受网友质疑。
【发言】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过程中,公众确实需要道德楷模,并从这些人的身上汲取榜样的力量。但是,将一个破碎家庭的悲剧不合时宜地拔高,并以此彰显某项活动如何得到了百姓支持,却让人后背发凉。我们需要榜样,但绝对不是孙震这种被刻意塑造的“悲情劳模”。
如今早已不再是一个民智未开的时代,人们对于孙震这种“悲情劳模”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那些乐于塑造先进典型的人不妨在心中掂量一下,罔顾人之为人的基本伦理,让个体幸福完全屈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未必会在民众之中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毕竟,社会进步的核心要义不是将每个人都锻造成冷冰冰的机器,而是创造一种带有温情的人性化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孙震其实是一个非常需要大家同情和理解的“受害者”,但愿这样的“悲情劳模”越来越少。 (汤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