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鲁迅的 学生 黄源
· 红豆鸳鸯雨
· 我的 月亮
· 青葱的笛声
· 三访龙门
· 塌方 之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鲁迅的 学生 黄源
■秋石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也是跟随他达十年之久的忠诚弟子黄源先生的百年诞辰。

  (一)

  1938年12月,在浙江省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金华,既是共产党《新华日报》的特派记者,又担任着国民党《中央日报》特派记者的黄源,率东南地区文化新闻代表团,前往皖南慰问新四军,团员有石西民、骆耕漠、汪瑛等。一行人搭乘一辆军用运输车抵达皖南云岭。当晚,军部在直属教导队召开欢迎大会,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政委项英冒雨前来探望,并与他们亲切座谈。

  在新四军,黄源遇到了当年在上海的许多左翼文人朋友,其中有创造社时期的朱镜我和李一氓,也有黄源编辑《文学》杂志时的撰稿人,如夏征农、彭柏山等,还有他所熟识的薛暮桥、聂绀弩、丘东平等。上海时期这么多的左翼文化名人和北平“一二·九”运动的多位学生领袖,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和强大的感召力。

  (二)

  1939年元旦,黄源他们抵达新四军数天后,项英在军部所在地陈家祠堂,向团以上干部作形势报告。由于此时黄源的身份是外来的文化人,而且还不是共产党员,为此,宣传部长朱镜我专门请示了项英:“黄源是不是参加?”项英当即表态道:“参加!”这是有生以来黄源第一次听取共产党负责干部的报告。

  会后,项英到前方所属各部队视察,还特别邀请黄源一同前往。

  他们首先到了南京附近的新四军二支队,二支队司令是张鼎丞,副司令员是粟裕。谈话间,细心的粟裕给他们展示了他绘制的多张作战地图,地图画得很精致,给黄源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解放战争时,黄源随军作战,深切体会到了在苏北战场取得的七战七捷,还有山东战场组织的几大战役,包括全歼蒋介石王牌嫡系部队张灵甫的74师,同战役总指挥粟裕精密细致的战前准备是分不开的。

  项英还领着黄源来到位于苏南茅山地区陈毅领导的一支队。在这里,一连数日跟随陈毅检查工作,彻夜长谈外,黄源还结识了叶飞、罗炳辉、王必成等新四军高级将领。

  从前线回到军部,一些人认为,作为鲁迅的学生和进步人士,黄源在国统区的作用要比在新四军的作用更大。项英一听,立马制止道:黄源不能出去。上海代表团的吴大琨(即上海各界人民赴新四军慰问团团长),已被三战区扣留。吴大琨还有杜月笙做靠山,况且他只是来新四军慰问一下,回去路上就被抓了,黄源出去更不保险了。项英关切地给黄源分析道:“你没有到共产党这边来,你算是一个进步人士,还可以作为《中央日报》的特派记者在社会上活动,但现在不同了。”

  项英这里说的“现在不同了”,指的是因黄源在《中央日报》上发表题为《打着鲁迅的旗帜前进,打回钱塘江去》的文章后,被该报取消了他的特派记者一事。

  经项英这么一分析,深受感动的黄源便留了下来,担任了新四军文委委员和《抗敌》杂志的编委,以后又分工负责军部印刷所。由于他善于将鲁迅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活跃了军队的文化氛围,成绩卓著,一年后,经彭柏山和李一氓两位老党员介绍,黄源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4月4日,军长叶挺陪同美国进步记者史沫特莱到皖南南陵访问新四军三支队,黄源也应叶挺将军的特别邀请,一同访问并担任翻译。叶挺在向指战员们介绍史沫特莱的身份时,也介绍了她同鲁迅、茅盾、冯雪峰等人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叶挺还着重强调了黄源是鲁迅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由于叶挺平时爱读鲁迅的书,因此和黄源格外谈得来。在新四军军部逗留期间,史沫特莱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由黄源译成中文,然后送往大后方的一些主流报刊予以发表。

  黄源最后一次见到叶挺军长,是在皖南事变最危险的时刻——1941年1月12日傍晚5时许,由我军防守的石井坑制高点刚刚被敌人攻破,黄源在对面山坡上看到叶挺从指挥所走出来……不一会,两人就被密集的枪弹给冲散了。

  令黄源分外感动的是,叶挺被俘关进囚牢后,依旧惦念着他这位鲁迅学生。由于消息不明引发的讹传,叶挺在秘密带给周恩来的第一个纸条里写道:“被围时已不见黄源,大概是阵亡了。”后来,叶挺于囚牢中写就的《囚语》中,在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过及对皖南事变的反思后,专门提到了“鲁迅学生黄源”。叶挺极其沉痛地写道:“闻黄源亦死于此次皖南惨变……(黄君)工作努力,成绩也甚好。在此次惨变中饱受奔波饥饿之苦,形容憔悴,又不免一死,痛哉!”

  叶挺发自囚牢的秘密纸条传出后,曾与黄源一起到云岭新四军慰问的石西民,在1941年4月1日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悼黄源》的特稿,文章一开头就写道:“一个不幸噩耗终于得到证实,鲁迅先生的高足、译文杂志主编黄源先生是死了。”

  其实,当石西民此文刊出的时候,黄源早已成功突围,正在上海等待地下党安排去苏北根据地呢!

  (三)

  1941年5月初,在向导的带领下,黄源坐船抵达苏北海岸口,最后安全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在军部,闻讯迎出来的代军长陈毅,一见面便热情地握着他的手,笑着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以为你是尽忠报国了!”末了,陈毅送给他一盒早已准备好的外国上等雪茄,以庆祝他的“死而复生”。之后,黄源被安排在军部宣传部,主管新闻出版工作,参与筹建华中新闻社、新华社华中分社等。

  陈毅同志十分重视文化工作。黄桥战役胜利后,在苏北根据地建立了文化协会和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兼任鲁艺分院院长,丘东平任教导主任。不久,为安心创作,丘东平辞去了教导主任一职。经与陈毅商量后,刘少奇决定由黄源接替。针对有人私下串联,反对华中局对黄源的任命,并欲取而代之的企图,陈毅同志和宣传部长彭康来到鲁艺分院,专门召开了长达一个星期的领导干部会议。

  后来,由于战争环境的残酷,鲁艺分院停办后,黄源担任了华中局调查委员会委员兼秘书。1942年华中局办《新华日报》,陈毅又推荐黄源与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陈修良一起负责。

  1942年12月25日,军部由苏北撤往淮南地区。黄源携新婚妻子巴一熔,与政治部的其他干部一起前往浙东根据地工作。临行前,宣传部的徐平羽告诉他,陈毅军长之所以不同意他去浙东,主要考虑到那里是游击区,局势很不稳定,怕他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好办了。对于陈毅这种体贴入微的关怀,黄源心里热乎乎的。

  1949年四五月,时任华东革命大学文学院长的黄源率领500多名学员,在渡过长江后,又跟随陈毅进入了当年他追随鲁迅战斗达十年之久的故地上海。

  1955年,大区撤销,黄源调家乡浙江,先是被任命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又担任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兼省文化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