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错图笔记》:跨越300年的对话
潮新闻记者 孙雯
“鉴定一下网络热门生物视频。”以这句话为开场白,在全网拥有四千万粉丝的张辰亮又有新书出炉。
2024年开年,他的《海错图笔记·青少版2》由中信出版社推出,这部专门送给孩子的海洋科普作品——《海错图笔记·青少版》,迎来完结篇。
张辰亮是《博物》杂志副主编,也是活跃在各大网络平台的“@无穷小亮”,2016年,他的《海错图笔记》出版,开启了他与清代杭州人聂璜“跨越300年的对话”,到2023年,他写就四部《海错图笔记》,将聂璜所绘,有300多幅古画的《海错图》中241幅所涉及的生物都考证了个遍。
300多年前,杭州人聂璜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实地考察了不同生态环境中各种水生物的习性,询问渔民,查询古书……经过几十年积累,利用自己所擅长工笔重彩博物画技能,完成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海错图》。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图》中的图谱,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很多滨海植物、奇闻异事和风土人情,目前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成书之后整整沉寂了28年,直到雍正继位,才重现江湖。根据雍正四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张辰亮第一次接触《海错图》是中学时期,在故宫的一次展览上看到了它。画谱里稀奇古怪的生物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探究海洋生物的种子。
2014年,听说《海错图》出版了,张辰亮立马跑到故宫神武门旁的售卖点,买了刚出炉的一本。翻阅之后,这扇新世界的大门彻底打开了。
由于时代所限,《海错图》记述时有夸张与错漏,聂璜多次留下“以俟后有博识者辨之”的文字,希望后世能有人解答他弄不清楚的生物问题。其实,借由今天的科学,很多当时未能解释的现象已经可以解释了,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人投入其中。
张辰亮接下了聂璜的挑战: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
他翻阅各种资料,辗转国内外各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拜访一线科研工作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凡是聂璜在《海错图》中发问的地方,张辰亮在《海错图笔记》中基本做出了回答。
这些年,张辰亮在社交网站和短视频平台坚持科普,全网积累了几千万粉丝,但在他看来,书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我用视频把人聚过来,再请他们看我的书,现在就得这么着才行。”
他梳理了每种生物鉴定清晰的科学考证过程,并且参考了海内外的权威文献,结合了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例如,聂璜记载了一种长相十分特别的“鬼面蟹”,当时人们也称此蟹为关公蟹、孟良蟹。
螃蟹背上为什么会长出鬼脸?聂璜的解释是,螃蟹的身体像太极图,双钳代表两仪,八条腿代表八卦,背部有十二颗星斑,呼应十二地支,长着鬼面的蟹,肯定蕴含着更神妙的奥义。
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也对“鬼面蟹”饶有兴趣,他在《日本平家蟹》里写道,传说死去的平家武士化为了蟹,后背长有武士面孔。日本渔民捉到这种蟹就把它们放回海里,以纪念这场海战。卡尔·萨根认为:“随着世代的推移,那些模样最像武士脸型的蟹就得天独厚地生存下来。”
在张辰亮眼里,就算真有一只关公蟹恰巧长得不像人脸,又被日本人捞到了,还是会被扔回海里,因为它又小又薄,没有食用价值。他在《海错图》里详述了现代科学对于蟹壳为什么形似人脸的推测:关公蟹背上的“鬼面”,正好符合螃蟹的内脏分布,这是大自然的一种巧合。至于为什么关公蟹的鬼脸如此突出,是由这种螃蟹的生活习性造成的:为了贴合海底,关公蟹让自己的身体尽可能扁,反衬得内脏形状突出了。
张辰亮的文字,如同他的视频一样,幽默生动,有丰富的考证,以及人文内涵,比如在“江瑶柱、牛角蛏”这则笔记的开篇,他先是说中国人对海鲜的评价经常发生变化,《海错图》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有一种海鲜,从古到今一直被夸赞,它就是江瑶柱,早在宋朝,苏东坡就夸过江瑶柱。世人皆知他老人家是荔枝发烧友,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殊不知在他眼中,江瑶柱和荔枝是同等地位的。他说:“予尝谓荔枝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惟江瑶柱、河豚鱼近之耳。”这且不算,他还把江瑶柱拟人化,写了篇《江瑶柱传》,说它“姓江,名瑶柱,字子美……”可以说是真爱粉了。
到了清朝,著有《笠翁十种曲》的戏剧家李渔,也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海错之至美,人所艳羡而不得食者,为闽之西施舌、江瑶柱二种。西施舌予既食之,独江瑶柱未获一尝,为入闽恨事。”今天,江瑶柱的美味依然没有受到质疑,在海鲜界很不容易了。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么说吧,江瑶柱并不是一种生物的名字,只是这种生物身上的一块肉。生物本身叫作江珧(音yáo)。
聂璜将绘画、博物、民间传闻汇聚一书,在这种丰富之外,张辰亮还希望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习得科学思维,行进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