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乌石会唱歌
李英 马跃真
要说乌石,即便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大妈大伯都会说,“晓得晓得的,阿拉都去过。浙江磐安的乌石村。那地方好得嘞!”“安静的嘞,那里的空气都是甜的呐!”
前些年,央视播出专题纪录片《乌石村的秘密》,据说,乌石村这乌漆嘛黑的石头是两亿年前的火山石。
如今,乌石村已经声名远播,不仅仅因为这里的玄武岩石赋有神奇色彩,更重要的是乌石村已是闻名遐迩的华东民宿专业村。说起这里的民宿,和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张威平。
张威平是乌石村上世纪70年代的第一个高中生,后来当了乌石村党支部书记,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
张威平首先和我们谈起斧头和镰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斧头和镰刀是乌石村村民谋生的工具。村民走南闯北,做木匠活,当割稻客,留下的是辛酸的记忆和创业的艰难。
让张威平难以忘怀的是,十三四岁时,他跟着父亲,带着换洗的衣服和收割水稻的镰刀出门。为了能找到割稻的农活,父子俩每天喝一碗稀饭或一碗馄饨汤充饥,连一顿饭都吃不上。正长身体的张威平记得,那次到宁波,五天总共吃了三餐米饭……
张威平说,当年父辈们如此艰辛,我们还有什么更艰辛的?我们只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寻找发展致富的路子,让日子过得更富有。只要方向对了,就努力吧!
1995年,张威平就是带着这种朴素的愿望,走上了村书记的岗位,那时他在广东经营着一家生产空调配件的工厂。
夜深人静,张威平走过乌石的青石板,来到那片宽阔的山岗,遥望辽阔的星空和远处的大山,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应当怎样带领村民摆脱困境,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呢?
二
张威平上任后,一直记得自己是割稻客的儿子。
从1995年到1997年,张威平带领村民们修水利、整农田、建机耕路。但乌石村地无三尺平,农田都散落在七高八低的山梁上,农民靠种粮收益甚微,只能填饱肚子,钱包并没有鼓起来。
这让张威平感到惭愧迷茫。
乌石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搞了三年的农业没见成效,张威平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如何带领村民们富起来,碗里有粮心里不慌,道理谁都会说,谁都知道。粮从哪里来?富裕之路在哪里?
那时,经常有领导到乌石村搞调研,他们建议换一个思路,搞乡村旅游,发展民宿业。这让张威平心里一亮,他召集村干部开会,让村两委和党员干部献计献策。
张威平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把民宿搞起来。”
村干部们信心也很足,都说:“威平,你就领着我们干吧!”
刚开始,村民们将信将疑,不知道民宿是什么概念,只是担心,这穷乡僻壤的乌石村会有人来住吗?
没过多久,镇党委书记带领村两委、党员干部和有意愿的农户外出学习考察,并针对乌石村制定了可行性方案,镇里给每个床位补贴300元,村里再补贴100元。
最先报名搞民宿的是张财瑶,他是张威平的叔叔,也是村里的老干部,他说:“我是党员我带头。我家房子大,改造起来也方便,可以搞18个床位。”村干部又找了三户房子大一点的农户,分工上门做思想工作,每户决定先搞10张床位。第一期,有48张床位了。
村民们照葫芦画瓢学着干了起来,摸着石头过河。
2005年9月8日,乌石村民宿终于正式开业。这一天,乌石村灯笼高挂,彩旗飘扬,昔日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沉浸在节日的喜气之中。
可是,国庆黄金周很快过去,乌石村又复归平静,门前冷落车马稀。村民们有些怀疑,大山里的村落能引得进源源不断的客源吗?
有人私下议论,一准是张威平想搞政绩。张威平只当耳旁风,不动声色,但他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着急呀。
半年后,四家民宿的业主都有些动摇了。张财瑶因年纪大出不了远门,其他三户有两户的男主人出门打工去了,还有一户也上山种茶维持生计。乌石村的民宿名存实亡,走到了悬崖边。
秋天的夜晚,乌石村像村中的玄武石头一样乌漆嘛黑,没有一点生气。村民们看到,燕窝岭的古枫树下时常有一个人影在晃动,走来走去,迈着好沉重的步子。
张威平豁出去了,把自己在广东的空调塑料管企业全部转给弟弟,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发展民宿旅游业。
在零零散散的游客中,细心的张威平发觉,来客车牌号以上海居多。他想,是不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更喜欢深山民宿,更喜欢大山里的清新空气和有机蔬菜?
张威平和村主任一拍即合,两人带着土特产向大上海挺进。张威平全副武装,挑着满满两大筐的腊肉、火腿、茶叶、土花生,就像当年的父辈去宁波做割稻客挑着担子闯天下,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他先去和上海的多家旅行社联系。旅行社老总直截了当地说:“你们村总共才48个床位,我一个大巴就50人,来一次你都住不下,我们怎么来?”张威平见旅行社这条路走不通,只好另求途径想办法。
天无绝人之路,张威平在上海一个社区遇见一个叫周德利的市民,经过攀谈知道周德利是上海自行车协会副会长。周德利见张威平一个村书记,为了村民的民宿挑着土特产来上海做宣传,他被张威平这种精神深深感动,答应张威平帮忙。周会长说,我每周可以组织两个大巴来乌石村住民宿。这可让张威平高兴坏了,但他还是有些半信半疑。
张威平回村的第三天,就接到上海的电话,周会长带着人马果真来了。张威平赶紧雇车到新昌高速口迎接远方的贵客。
打这之后,周会长没有食言,每周都开来两个大巴。村里的四家民宿客人有了保障。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由原先的怀疑逐渐变成羡慕,有的人家也悄悄地跟着办起了民宿,乌石村的民宿渐渐地有了生机。
三
民宿旅游业这把“火”,把乌石村村民们的日子烧得旺旺的。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乌石村民宿从当年的48张床位猛增到4000多张床位,成为华东地区屈指可数的民宿专业村,村里与上海40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年,乌石村更是名声在外,几乎每天都游客盈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今,乌石村80%以上农户从事旅游业,开办了200家民宿农家乐,全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8万元。民宿客源稳定,还吸引了上海、杭州等城市市民到乌石当了“季节村民”,有的一住就是几个月。
如今,村子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风格的片区。村庄的北面,是由黑色玄武岩垒砌而成的乌石古民居,古色古香,返璞归真,透着一种沧桑的神秘感。村子的南面,是村民们后来建起来的“现代小别墅”群,规划有致,排列有序,既有市井风味的生活气息,又透着城镇的现代气息。
张威平和村两委把村前一个十几米高的馒头山推平,整理出一大片宅基地,又建起了村民广场。村里新民居已经过三期建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展现在世人面前。
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乌石村的民宿发展,让周边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镇里决定将周边5个村庄并入乌石村抱团发展。这样,以乌石村为中心,其他5个村紧紧地向乌石村靠拢,形成了强强联合的乌石村,全村人口也由原先的800人变成2800人,成了“大户人家”。
乌石村的村民们忙碌着、快乐着,就像诱人的土蜂蜜,散发着甜蜜的芳香。
四
乌石村,就像春天的麦苗生机勃勃地生长着。
张威平带着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而自己却赶不上村民们。有时儿子责怪他,说:“老爸你要是不回来,在广州没准现在资产早就过千万了。”
张威平理直气壮地回答:“老爸有老爸的追求,儿子知足吧!”
2020年6月,张威平退休了,11月,组织上又安排他继续担任乌石村党支部书记,为复苏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张威平和村两委成员,引入“政府+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模式,开发建设了农特产市场,探索打造乡村振兴共同体。
2023年3月21日,张威平和村经济合作社的厉良生又一次到上海。和2005年上海之行相比,张威平底气十足、信心满满,他们走访了旅行社、骑游队以及知青协会等8家单位,预估可组织6万名上海市民来乌石村旅游,将带动村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旅游营收超3000万元。往年乌石村旅游旺季都在开春之后,而今年春节过后就提前迎来了旺季,现在日接待量最高达5000人次。
眼看旅游业回暖,村民们都很振奋。乌石村举办多期农家乐培训班,实现农家乐从业人员技能规范全覆盖,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张威平更是亲力亲为,忙着优化环境卫生,紧盯安全生产,制定接待方案,有时还手持话筒为游客亲自作讲解。今年上半年,乌石村已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5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近60%。
张威平是乌石村的领头羊,更是乌石村的一只金凤凰,百折不挠往上飞,落在凤凰社区的凤凰山上,东西南北的游客就像百鸟朝凤一样向乌石村飞来……
正是有了张威平这样的领头羊,才使这个昔日的燕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才使精美的乌石唱出一曲乡村振兴之歌。
智慧和坚强,带来的是收获和欢乐;汗水和勤奋,换来的是富裕和幸福。每当张威平走过那片熟悉的古民居,心里都有一种欣慰感油然而生,当年有村民提出要拆的古民居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