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 章忻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2023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将扩大内需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浙江的“稳”和“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必须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精准把握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深刻理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国内需求恢复速度落后于经济总体恢复速度。2022年国内需求受疫情冲击较大,尤其是疫情的反复对人们的消费预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消费信心大大下降,从而导致国内需求恢复速度相对较慢,需求不足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0.1%,其中3月、4月、5月、10月、11月同比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5%、11.1%、6.7%、0.5%、5.9%。
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大国经济具有内需为主导的显著特征,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从世界各经济大国的发展实践来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90%以上,而内需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且近年来内需的贡献率有所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2018年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九成,其中2009—2011年、2013—2014年、2016年、2018年均超过100%,而2019年下降为87.4%,2020—2021年则均不足80%。
国外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不确定性上升。内外需市场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的促进作用也将不断提升。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使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加上全球主要央行加息以及疫情的持续影响,国外经济增长面临多重不利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下调至2.7%,欧美主要国家增速均将放缓至1%以下,这将对全球市场需求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精准把握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纲要》指出,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经过快速持续发展已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纲要》指出,我国逐步在市场需求、产业体系、人力资源、软硬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奠定了基础。在市场需求上,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中等收入人口绝对规模最大的国家,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口规模不断转化为市场需求。在产业体系上,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链条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超过四成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人力资源上,我国是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绝对规模最大的国家,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居世界第一。在软硬基础设施上,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铁、快递运输网络,能够以较低成本实现要素在国内高效快速流转。
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内需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要求内需市场具有较高成长性,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居民逐步从小康型向富裕型消费水平转变,未来国内投资、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但目前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二是要求内需市场具有较高运行效率,我国国内市场运行机制不断健全,“放管服”、 要素市场化配置、产权制度等重点改革稳步推进,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显著提升,但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国内市场分割现象仍较为突出。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主要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从长期看是供给创造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加快打通产业链关键堵点断点,推进产业链补链强链,补齐我国产业链短板,强化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控制力。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提升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的能力,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展。要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民营企业攻关核心技术,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不断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要鼓励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通过供给创新拓展国内需求新领域。
促进居民消费提质升级。居民消费是内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我国投资需求和政府消费的增长要快于居民消费的增长,扩大居民消费是未来我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要促进传统消费提质扩容,提升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品质,推进消费品牌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要推动新型消费加快成长,加快推进消费的数字化赋能,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鼓励社交、短视频平台等基于数字经济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要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服务消费,鼓励健康、养老、家政等消费领域市场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促进居民消费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转型升级。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居民收入的增加能有效提升居民消费,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要持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充分就业,尤其要稳定和扩大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要切实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加强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向中低收入群体精准发放消费券,并扩大消费券发放规模,恢复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信心。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降低劳动力匹配成本,提升就业的灵活性与选择性,鼓励通过直播等方式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在国内畅通流动,是内需市场高效运转的基础。要推进以“统一、中性、透明、流动”为导向的市场基础规则变革升级,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深化所有制层面的竞争中性改革,推进要素价格中立、准入中立、政府采购中立、监管中立、财税中立。要推进要素流动侧改革,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破除体制机制性要素流动障碍,推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按生产率导向在行政区划间、城乡间、产业间、企业间畅通流动,健全与人口流动(常住地)方向相一致的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公共服务能级等动态调整机制。
构建赋能型政策体系。按照弱扭曲、强赋能、增安全、促循环的原则,推动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竞争政策、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融合变革。要推动产业政策目标从激励规模转向创新赋能,推动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协同发力,加快实施面向劳动力供给质量的人力资本政策、面向前沿产业与技术边界的供给侧创新政策、面向大国规模优势的需求升级政策、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公共数据政策。要推动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由“选产业、选企业、选技术路线”向“打造战略功能+行业内企业普惠支持+营造良好产业生态”转变,优化我国产业政策中的特色优势,如宏观型、导向型、信息型的产业规划,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改进产业政策的实施模式,从事前转向事后、从集中转向普惠。
【执笔人:黄先海,陈航宇,特约研究员,分别为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