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信念前行
□朱中仕
黄岩农村妇女赵林守望着文学梦,用维持全家生计的卖葱油饼的煎锅端出了三部长篇小说;前段时间,她的原型闪耀在获奖的微电影上,于人生的艰涩中着实甜蜜了一把。正宗泥腿作家周小平、花千芳耕作两忙,不久前还应邀参加了习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座谈会。
说实在的,他们的收获不一定为人共赏,但他们对信念的执着确应广受敬慕,在奋力共圆中国梦的征程上尤需这般信念执着。
这里,涉及到精神(心灵)哲学的信念话题。
研究表明,人类心灵的全部知觉分为印象和观念两类,差别仅在刺激心灵的强度不同。进入心灵最强的知觉为印象,包括初次出现于心灵的一切感觉和情愫;这些印象在人们思维中的意象称为观念。如某人平时言行孚众赞许,人们心中就会产生此人不错的观念。
其实,印象和观念两者互为映射协进。一个印象最先刺激感官,使我们感知冷热苦乐喜恶等。这个印象会在心灵中长期留存。当它被重新调用时,会产生与原始印象类似、接近、缘起和因果的新印象。这些新印象被记忆和想像所复现,便会产生其他的印象和观念,从而借助推理使心灵的视野能超越所见所记的对象。
我们将与印象相关联而产生出的生动观念称为信念。从哲学上讲,它是某种观念形成的特殊方式;说白点,就是相信我们所想像的那个事物的真实性,近似于所谓的“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因信念是对特定观念的一种强烈且稳定的概念,它能给心灵一种力量、坚定性和稳固性,并持续显著地影响人们的情感、想像和行为,恰如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所言:“这种信念给予那些观念以较大的力量和影响……将它们灌注到心中,并使它们成为我们全部行动的支配原则。”
可见,信念形成遵循着由印象→观念→信念的推移路径。我国近代史上,无数志士仁人激愤于当时那幅内忧外患的凄惨景象而勾画出了民族复兴宏伟蓝图的中国梦,铸就他们为党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磐石信念,并为之赴汤蹈火。所以说,信念是一种力量、一份情感、一座心灵的灯塔。
信念由外到内映射加工,又由内向外释放能量的特性,决定了其作用的发挥,显然需要借助心力:
执信念而行。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生在世,可怕的就是无信念,不知信从何物,魂飘何方,意欲何为。事实上,信与不信既取决于客观事实,又取决于心灵选择,这自然产生迥异效应。如两人同读一本书,一人作小说读,一人作信史读,两者对书中内容定然心灵感受不同,产生观念不同。就社会信念而言,如果我们都坚信社会必定走向更加公平正义,并竭力为之添砖加瓦,文明进程必然加快,社会活力必然尽释。故而人无信不立,须借信念支撑才能昂扬前行;社会无信不稳,要靠共同信念才能协和前行。
执善念而守。人因具有向善心性才成为人。明朝王阳明在《书朱守谐卷》中云:“是非之心,知也,人皆有之。子无患其不知,为患不肯知也;无患其知之未至,为患不致其知耳……”。就是说,是非之心人皆本有,不知不辨者只因其主观“不肯知”罢了。换言之,只要我们调动心力肯于知晓,就定能去除恶念执守善念,释放信念的正能量。
执恒念而功。心灵作用的发挥取决于心理倾向保持的时长。当心灵经常地固定在同一对象上,心理倾向就延长了持续时间,心灵活动也就较强烈生动。反之,变换对象将给精神新的方向,必然改变心理倾向,耗散心理能量。其实,“博二兔不得一兔。”东一榔头西一棒,最后多是提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我们须在践行中国梦这一共同信念下,依实选定人生目标,长期执守,竭力前行,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