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一弯民心路
“这里曾经是条羊肠小道,通往那高山顶上,一望无际的竹山,是山区农民的希望。过去手拉肩扛,付出的不仅仅是血汗,还有那羞涩的钱囊,更有那望山兴叹。如今改革成果共享,双创的春风吹拂山乡,修路兴山的号角吹响。条条山路通向四方,竹农的笑脸像花儿一样绽放……” ——摘自《余山村村歌》
本报见习记者 李文芳
区委报道组 朱立奇
通讯员 邓德华
初冬时节,万木萧瑟。然而,湖州吴兴区埭溪镇余山村的大山里,万顷毛竹依旧苍翠。午后暖阳,风过青竹,“哗哗声”让原本静谧的深山更添一丝惬意。
有竹山,就要有路。从跌跌撞撞的小路,到平整宽广的大路,竹子下山,村民也从大山迈向都市。一条路连接村庄和城市,一条路改变村庄与村民。在余山,山路通了,心路也通了。
石路蜿蜒
村里的金山
拨开那根根青竹,绕过时间的河流,徜徉在1500亩的青山间,探访被余山老人称为金山的那座山,称为金路的那条路。
这个山坳里的小村庄,世代遵循着靠山吃山,靠竹吃竹的思想。张水根,农家出身的他,幼年时坐在屋前的房檐下天天看着爷爷拿着砍刀,沿着通向山顶的那条石头路上山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那时候,村里通向山外,只有一条石头路。爷爷每天都要从山上拖下好几担的毛竹,然后穿着草鞋一路走到12里开外的青山集镇上把毛竹卖给水乡人。”已是古稀之年的张水根摸着路边的毛竹回忆道,“那时的石头路不仅窄还难走。要是碰到雨天,石头路还很滑,更别说拉着上百斤的毛竹在这样湿滑的路上走了。”
“我们那一代,余山村完全靠这条石头路,把毛竹运出去过活”,站在一旁的村民管根金说道,“卖点毛竹就能带点米油回来,我们全靠着毛竹山呢。”
一把砍刀、一条石头路,余山的男人们硬是把一山又一山的毛竹运出了山,积累了最初的财富。
余山村的男人们,每天背上十余担的毛竹,上千斤的重量压在肩膀的皮肉之上,日积月累全是厚厚的老茧。
“都说余山的男人肩膀最厚,这都是常年运毛竹留下的。”张水根咧着嘴说:“每天我都要用热毛巾敷肩头的。”他用右手摸了摸自己的肩膀。
那时的余山女人,心灵手巧,男人们顺着羊肠小道将毛竹搬下山,女人们接过毛竹,霹雳拍啦,三下两下,一个竹匾,一个簸箕就出来了。
“除了自用外,多余的我们还拿出去卖,多少能贴补点家用。”村民管汉玉说。
顺着原先石路上山,两侧毛竹林内,根根毛竹上写满名字,名字上还点上几点。
看出了我们的疑惑,张水根解释说:“毛竹上写名字是为了知晓这片毛竹是谁家的,也是为了防偷盗。竹身上的几点是表明这根竹子已经长了多少个年头了,到了年份的毛竹才能卖出好价钱。”
张水根向我们介绍,在当地土话里,“四大砍一大”就是8年生的毛竹,而“三大砍一大”就是6年生的毛竹。
那时候,从这条石头路上运下山的毛竹都是“四大砍一大”的优质毛竹,余山毛竹也因其品质而远近闻名。
石头路是余山的守护,见证了余山村的夏去冬至,也见证了张水根等山民的一生。
公路接续
矗立起洋楼
“你们到村里来的那条路就是青五公路,这条公路的修建是余山村的一大跨越。”村民管汉玉指着家门口的那条路说道。
如同一个历史时代的起落一样,与青五公路同龄的管汉玉见证了石头路的衰落。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到新中国后,余山的那条石头路已然满足不了毛竹的大量“下山”。于是村民们想着什么时候能修条结实的砂石路。
“1958年,当时的吴兴全力修建了这条青五路。”管汉玉说,管汉玉的父亲参与了青五路的修建,“我母亲说我小的时候,她每天都是抱着我给工地上的父亲送饭去。”
百来号人,叮叮当当了好一段时间,一条宽阔笔直的砂石路替代了老旧湿滑的石头路。
因为这条路,农用车、拖拉机开始进出余山村。回想当年这条路的辉煌,管汉玉兴奋地说:“我那时都可以用双轮车一次运上千斤的毛竹出山了。”
青五公路修成,余山村人出山方便了,毛竹卖得多了,村里的茅草棚越来越少,小洋楼越来越多了。“2004年起,村里还通上了公交车,现在去趟城里几十分钟就够了,不像以前出趟门都要摸着黑回家。”管汉玉感慨。
56年来,管汉玉的生活在变化,眼前的这条青五公路也在变:往昔的砂石路经过翻修,一条修长的乡道一头连接着104国道,一头连接着余山人走出大山的希望。
山巅之路
让心境变宽
从石头路到砂石路,从砂石路到水泥路,村民们的愿望在一步步实现,但是几十年来,最终的愿望还未曾触及。
这样一个深山坳里的小山村,如何让山上的“金条条”滚出山坳坳才是村民们最为期盼的。山陡路难修,青竹难出山。余山人几代人也都是被这山给挡住了去路。
“要想富,先修路。”现任的余山村书记茅土江始终是这么认为的。这条通山顶的路怎么修、修在哪里、修多长……一系列的问题难住了茅土江。
一个人想不好,全村人难道还想不好!今年5月,茅土江召集全村村民坐在村委大院里跟大家“白话”开了。
“路一定要修,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我们整个村的利益。”特意从外地赶回来的管金根当时第一个站起来表态。
“要修就要修到山顶去,修到村民们毛竹林最集中的山上去。如果大家不放心,我愿当道路施工监督员。”紧随其后,张水根也站起来说道。
……
村民们你一句,我一言,最终决定,要修就要大修,要修就要修好。
“通往水堂坞、木家坞、暂坞、高山四条山路,就在一人一票中确定了。”茅土江说道。
说修山路容易,但是真正修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余山村平均海拔300米,最高海拔450米,虽说海拔不算很高,但山路弯曲坡陡,走山路都觉得喘,更别说要开出条山路来。”茅土江说。
5米宽,4条山路,10里长,单是挖掘机开挖土石方就达到2万多方了。五六月的江南梅雨季节,让这条路,修得更为艰难。
“那段时间雨后山上的水直往下冲,有时候我们的大型机械都上不去。”茅土江说。
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民大会上承诺过要当施工监督员的张水根也没有食言。
“从6月11日到现在我天天在工地上,自己看着放心。”张水根就这么一直站着监督着施工,“往里一公尺可能就是别人家的山地,村里哪块地是谁家的我最清楚,我看着村民们也放心。”
包括张水根在内,村里还专门组建了由老干部和村民代表共12人组成的监督小组,兵分四路,进驻现场,对道路施工质量进行监督。
为修山路村里一下子拿出80万元。这也是近年来村里最大的一笔支出。但是茅土江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这80万元花得值。
“没有修山路前,每担毛竹运下山的人工费就需要15至20元,路修好后运输车就可以直接开到山顶了,人工费可以省下三分之二。”茅土江比划着,接着说,“村里现在有1500亩毛竹林,每亩毛竹林每年产出1500斤,人工费上一年就省下22万元,4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了。 山路修好,不仅方便毛竹外运,山坳里的土特产也能走出去,卖上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