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有风来

“两部半”中国通史

历史教科书的民国味道

  曾福泉

  说起历史教科书,想到了什么呢?

  是催人沉睡的秋日下午,历史课堂上,怎么也听不入耳的先生的声音,和怎么也看不入眼的一行行文字?

  还是掏出笔来,给老照片上的袁世凯戴上墨镜,或是帮画像上的轩辕黄帝涂鸦一副更潮的装扮?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感到历史教科书刻板无聊、历史课枯燥乏味,学习徒为应付考试。

  这就造成我们现在在社交媒体上时常能看到的场面:许多人,一方面是出于“反洗脑”的强烈愿望,狂热地拥抱那些“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历史素养和思辨能力的严重缺失,结果装了一脑子错漏百出的“野史八卦”却不自知。

  好的历史教育、好的历史教科书,是多么要紧啊。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著作等身的大历史学家为小学生编写历史课本,就是为了在民族新生、国运激变的关口,塑造一代新人。

  由此,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秋,先后有“两部半”中国通史问世,体现了那一代学人贯通中西、融汇今古的独特气质,形成自梁启超、陈寅恪等名家之后的又一盛景。

  其中,钱穆的《国史大纲》广受各阶层欢迎,至今仍有人置于案头不时翻阅;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尤为专业研究人员推重;而那“半部通史”,则是张荫麟草撰的《中国史纲》,可惜,书未竟而身先去。

  让我们来翻一翻这几本大半个世纪前的教材吧。先看《中国史纲》,作为一部面向中学生的教科书,张荫麟君文笔流畅粹美,深可玩味,阅之不倦;他对中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天才的把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更引人惊叹。看看他是怎么向学生介绍楚国的:

  “……这两种的安全使得楚人的生活充满了优游闲适的空气,和北人严肃紧张的态度成为对照。这种差异从他们的神话可以看出。楚国王族的始祖不是胼手胝足的农神,而是飞扬飘渺的火神;楚人想象中的河神不是治水平土的工程师,而是含睇宜笑的美女。楚人神话里,没有人面虎爪、遍身白毛、手执斧钺的蓐收(上帝的刑神),而有披着荷衣、系着蕙带、张着孔雀盖的司命。适宜于楚国的神祗不是牛羊犬豕的羶腥,而是蕙肴兰藉和桂酒椒浆的芳烈;不是苍髯皓首的祝史,而是采衣姣服的巫女。再从文学上看,后来战国时楚人所做的《楚辞》也以委婉的音节,缠绵的情绪,缤纷的词藻而别于朴素、质直、单调的《诗》三百篇。”

  短短三百字,文采飞扬,妙语连珠,对楚人生活的刻画和特性的提炼,可谓深刻。气候和地理环境带来经济生产方式上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世界观,并且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这番道理,又何及这段文字生动呢?

  再来读《国史大纲》。钱穆的风格,是一个典型的儒家,深沉、长远,时刻想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本书谓之“大纲”,人物典章都是点到为止,对于我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络则是反复阐述。尤其是开篇时作者当头棒喝的那四句话,真是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念兹在兹,正是这一种对本国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大抵类似于陈寅恪所说的“同情之理解”。当其时也,外族来犯,家国有殇;而自“五四”以来,激进思潮和疑古派并起——这两种时代的因素,恐怕促使他发此疾呼。而发现、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源,则应是一以贯之,直到今天仍然十分重要的事业:历史教科书当承此教化重任,使“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具备基本的历史素养。

  最后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相较上述二者,这本书更加专门和精深,是给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准备的;全书史料之丰富、考据之精当,业余想做些历史研究的读者拿来做工具书也很适当。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梳理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形态,下编是编年史。说到典章文物,书中有“婚姻”、“官制”、“选举”、“赋税”、“衣食”、“住行”等十八章……无所不包,历朝历代、前后源流,翔实精炼——这与吕思勉的治学精神密切相关,他读书极勤奋,据说光二十四史就从头到尾读过三遍。

  就比如说喝茶吧。吕先生在书中遍举史料,指出茶风行全国,是从唐朝起,唐中叶后才有茶税。金朝的茶,全要向宋朝买,因此规定七品官以上才许喝茶。总而言之,即便在宋元时,茶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盛行。同时制法也不同。前阵子有的历史剧,讲的是汉朝事情,却常常有“奉茶”的说法,倘能翻翻史书,就知道错误何在了。

  这三本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理想的教科书应有的参考:生动可亲又内涵丰富的选材和文字,立意高远的使命感,以及丰富细致的史料及其传递出的脚踏实地的治学方法。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有风来 00020 历史教科书的民国味道 2014-09-12 3614306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