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水经注

良渚文化从水中走来

  良渚文化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一千余年。而良渚先民打井修渠,建造水坝更令考古界、学术界赞叹不已, 称之为“中国水利第一坝”。

  (一)打井修渠

  打井修渠,灌溉农田,是良渚文化诸氏族部落在河姆渡、马家浜、崧泽文化之后发展农业的又一重要成就。在吴县澄湖、昆山太史淀、无锡南方泉、江阴夏港、嘉善新港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水井。澄湖发现了 100 多口水井;太史淀的水井还设有木井圈;嘉善新港水井的井壁是用木筑的。这时的水井,修筑井壁的技术显然继承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的特点,并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水井数量急剧增加,其作用不仅是为了日常生活饮用。徐家湾遗址发现了用于引水排水的沟渠遗迹,再联系到许多开沟犁的出土,说明良渚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灌溉农业,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在中国大陆是首创的。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处于比较低洼的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水稻的生长既怕干旱,又怕水涝,控制适当的水量是保证水稻生长、丰收的基本措施。良渚文化的先民积累了自河姆渡文化以来3000 年水稻栽培和田间管理的经验,逐渐摸索并发明了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技术,从而大大增强了抗旱与排涝的能力,使稻作农业置于更加稳定的基础之上,为南方广大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中国水利第一坝”

  坐落在遗址北侧的塘山土垣,与天目山余脉及东苕溪走向完全一致,塘山遗址南起瓶窑栲栳山与南山,往北到彭公的毛元岭转弯向东,全长约10余公里,宽度40至70米不等,现存高度3至5米左右。它一经发现,即被考古界、学术界认定为“中国水利第一坝”。这条大坝防洪原理是中间堵、两头疏,堵疏结合,与大禹治水有相通之处。

  它的底部均用砾石作铺底,并用附近山上的黄泥进行堆筑夯实,逐层加高。在堆筑过程中,中间还夹着一层30至50厘米厚的砾石层,起加固堤坝的作用,以防止洪水冲击带来破坏作用。考古学家称,塘山土垣即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是东苕溪流域最早的防洪设施,作用就是堵截遗址区北侧的大遮山诸峰来的山水。

  (三)彭公大坝

  已被考古学家们认定为“中国水利第一坝”的良渚塘山土垣,证实良渚先民已有防洪工程的同时,却也留下了一个疑问:塘山土垣遗址的水利设施主要是阻挡西北面的洪水,但不能阻挡安吉、湖州、德清等地的洪水,良渚先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经考古调查,终于有了新发现:先民们在原彭公乡北去湖州,西去安吉的三岔路口,向西顺山势走向,利用山与山之间山凹处,用人工堆筑了一道防洪大坝——“彭公大坝”,其巧妙的防洪功能,是良渚文明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屏障。

  利用山凹人工堆筑防洪大坝。从彭公三岔路口向西至奇鹤村的奇坞山大坝,全长约6.5公里。而另一条大坝是从彭公奇鹤村马家山西南方向,堆筑至密峰垅山为止,全长为5公里。这两条为阻挡分流西、北两方洪水而建的大坝,大大减轻了塘山土垣遗址大坝的压力。

  这座良渚先民人工堆筑的大坝,东西长约120米,底宽约60米,顶宽20米,高度10余米,东侧连接自然山体直到德清。上面5米为山上的黄泥,向下10余米则是青膏泥,堆筑十分考究,约20厘米一层,上面还铺一层蓆草,进行夯实再往上铺。

  据了解,青膏泥上面铺蓆草,一是在夯筑时不会把泥土粘上来,二是能加固堤坝韧度与牢固度,有防止渗水的优点。使用青膏泥堆砌,这在良渚文化中仅见于彭公大坝。岗公岭地处山凹,地势较低,也较深,湖州、德清大量的来水都要往这里流,所以大坝建筑要求要宽且坚固,而青膏泥恰恰有这个优点。

  这些大型水利工程修建年代很早,即使是在良渚文化早中期修成也应有4800年左右。从至今考古中良渚中心遗址群没有被洪水冲淹过这一点来看,证明它的修筑时间应该是更早一些,或是与良渚古城与王陵高台墓葬群产生的时间相同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水经注 00018 良渚文化从水中走来 2013-08-30 3109810 2 2013年08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