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温馨的滋味
编者的话:
年货是什么?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人们的回答或许很单一。对普通人家而言,年货是难得吃上一顿的年夜饭大餐,是期许已久终于穿上身的新衣服,是父亲平时总舍不得抽的一包好烟,是母亲在商店徘徊了很久才决心买的缝纫机,更是一股浓浓的年味。
随着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年货的概念变得难以界定。酒肉饭菜随时可吃,漂亮衣服想买就买,家具家电缺啥补啥……到了过年,置办年货仿佛成了一种固定仪式,不再令人欣喜和期盼。
年味变淡,很大原因是我们不再热衷于用心准备年货。母亲不再亲手剁馅做汤团,因为超市里有得卖;父亲不再帮别人宰年猪,因为村里没人养年猪了;就连94岁高龄的奶奶也嘱咐我,平时吃穿都够了,过年千万别买东西回来。那种为过年而精心准备食材、添置新衣新家当的场景已然不在。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些惶恐,生怕年味随着年货跑掉了。于是,我打电话给3个不同年代出生的朋友,让他们讲述记忆深处的年货故事;我又委托缙云、富阳和景宁的朋友,带着相机和笔深入乡村寻找置办年货的痕迹。我试图将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存在呈现给读者,呼吁大家共同守住过年的味道。
偶然对话间,“90”后马婷婷的话提醒了我。她说:为什么年货非得是酱鸭、腊肠、衣服呢?它可以是我想要的苹果iPad,也可以是爸爸想置换的新车,还可以是爷爷总惦记着的欧洲行啊。
突然间,我明白了:原来年货没有消失,只是它的定义更宽泛,种类也更丰富了。今天本栏目所呈现的,不过是传统年货的置办场景。也许某天它会被全家出国旅游、办美容卡、去香港购物、添置时尚数码产品所代替。而今天我的努力和您的阅读,就是一种共同见证和十年后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