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贸转型升级 的审视
浙江工商大学
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张友仁
抗外部冲击的脆弱性——浙江外贸的表症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面前,浙江出口贸易再次充分暴露了抗击外部冲击的脆弱性。自2009年1月份至2009年10月份,浙江出口贸易连续下降了10个月,月均降幅高达18.29%。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出口繁荣时期,当发生外部冲击时,浙江的出口增长都会出现剧烈的波动。与浙江出口增长波动相伴随的是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相关研究表明,以2002年为基期,浙江的贸易条件由2001年的100.8下降到了2006年的76.6,跌幅高达24%。这意味着浙江从贸易中分享到的贸易利得正在不断减少。要提升抗外部冲击力,遏制浙江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得减少的势头,需要从外贸转型升级着手。
增长方式“固化”——浙江外贸脆弱的内因
就现行的浙江出口增长方式而言,浙江出口增长具有长期依赖于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在单一方向上的数量增长的特征,极易遭受外部冲击从而导致大幅波动,并可能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从而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
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虽然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有较快的上升,但出口产品仍具有的低附加值、低端化和劳动密集为主的特征,即使出口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创品牌及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比重很低,只能靠价格竞争来立足于国际市场,造成严重的过度竞争和低价竞销。
从出口市场结构来看,产品出口严重依赖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德、英、意、法等国。2005年以来,仅美国和日本两个国家,就占了浙江省出口贸易的30%以上。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占浙江省出口贸易的比重高达80%以上,南美洲、非洲、大洋洲所占份额不到20%。而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恰恰是对浙江出口设置贸易壁垒最高的市场,这无疑增加了出口贸易的风险。
从出口企业结构来看,虽然出口企业数量有较大增加,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双头牵引作用十分明显,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年出口额不到100万美元的企业仍占最大比重,这些企业研发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出口产品大多以传统的小商品为主,技术水平、科研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导致在出口贸易过程中的过度竞争。
上述事实均表明,浙江的出口增长迫切需要从现有的出口企业、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在单一方向上的数量增长,向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出口产品种类的增加和新的出口市场的开拓转变,以避免出口大幅波动和贸易条件恶化。
协同创新——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协同创新是核心,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是关键。政府层面的创新重点在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功能性贸易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产业层面的重点在于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以增进市场势力;企业层面的重点在于创新产品、营销渠道和出口市场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拟着重推进出口稳定机制、自主创新推进机制和市场开拓激励机制的创新。
在出口稳定机制创新上,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步伐,促进出口产品多元化和高端化;拟进一步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散和降低由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引致的贸易波动;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拟积极实施进出口联动战略,发展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等方式,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
在自主创新推进机制创新上,拟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支持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拟积极鼓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
在出口市场开拓激励机制的创新上,拟进一步推行多元化市场战略,积极开拓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拟进一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引导出口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经营策略由“雷同化”向“差异化”的根本转变;拟推动价值链整合,提升出口产品定价能力;拟加强行业中介组织建设,健全约束协调机制,规制出口竞争秩序,避免无序竞争或过度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