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钱塘江
3  4  
PDF 版
· 口琴最动听
· 台门深深
·
· 舌尖上的春天
· 村·校·的·变·迁
· 那年那月
那一刻
· 方山种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村·校·的·变·迁
□张能梓
  前日,我在村校教书时的一位学生,要送他儿子去美国留学,这引起了我对往日村校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一家随父亲精简下放到他老家的一个偏僻小村落户,从此注定了我在村校上学,在乡村长大。7岁那年我入村校,老师是个只上过高小的姑娘,不到半年,姑娘出嫁离开了村子。继任的是刚嫁过来的我远房婶婶,她上过初中,是村里最高学历的人才了。村校设在祖堂,差不多是村里最高大的房子,但因年久失修,已是风雨飘摇。当时的村校设有一、二年级两个班级,同在一个教室由同一位教师上课。老师上半节给一年级上课,让二年级自习,下半节给二年级学生上课,让一年级学生自习。现在的学生,识字教育必定是从学汉语拼音开始的,我们是从学《毛主席语录》开始识字的。

  三年级到五里外的公社小学读书了,班级多了,任课老师也多了许多,可惜一年不到公社小学解散,老师也分到各村校任教,我又回到村校上学。这时村校已有了五个年级,当时是五年制,村校成为一所完小。分到我们村校的是已打成“走资派”的原公社小学校长,同来的还有她刚从学校出来的女儿,我们叫她们大张老师与小张老师。记得当时的学校没有课本,算术学些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是《毛主席语录》与《毛主席诗词》。大张老师是被打倒的女校长,动不动村里的红卫兵就要来揪斗,小张老师还很嫩,她根本管不了我们这群野孩子。有男孩常常抓来水蛇、蛤蟆之类的小动物送她,吓得她大呼小叫,孩子们逗得直乐;有时大张老师在上课,外面只要有小贩喊起“卖桃子哉”,一声吆喝,男同学哄地一下飞出教室。

  从村校毕业,我又去公社中学读了两年初中,也没学到什么,那时外语课不设,数理化也不学,几个乘法公式,柴油机的原理,手电筒电路图是最深的学问。我再次进入村校,那是缘于高考制度的恢复,我以同等学历参加高考,想不到多次上线,最后因填报志愿不当没有被录取。正好村校缺教师,就安排我去顶了这个缺。

  我那时根本不会上课,一节课45分钟,我讲读10分钟就不知做什么了。学生泥鳅样的,我根本控制不了。后来我想了个办法,每节课给他们讲故事,但有个条件,就是讲课本内容时他们必须非常认真。如果他们听好了,我讲故事时间就长,反之则短。这一招果然灵,学生为了多听故事,上课认真了,成绩也上去了。慢慢的,我们师生间的感情也好了,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能打成一片。

  我考上大学后,再也没去老家长住过,但是每次回家,必定要到村校看看。村校一年年发展,先是有了新课桌,慢慢又添了体育器材,后来还建了新房,有了操场。十年前村校的学生一天天少下去,终于村校被撤并了,并入乡校。正如我的家乡,小村一天天兴旺,一年年发达,村民茅屋翻瓦屋,平屋翻楼房。可是这几年小村又在一天天褪色,小村太小了,离现代化太远。村民有大出息的,去了大城市,稍有出息的,也去了镇上居住,守在村里的,差不多全是老弱病残了。不久的将来,沿袭一百多年的小村终究也要像村校一样消失。

  我上面说到的那个送儿子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就是当年村校最爱听我讲故事的一个。他初中毕业后办企业发了,现在是很有名的企业家,以亿计的产值,上千员工。他们的产品漂洋过海,进入欧美市场。他要去美国的儿子,早已不知村校是怎么回事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15 村·校·的·变·迁 2009-4-24 48256F32002924A6482575960007181A[A1-章瑞华≈B1-章瑞华]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