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9时,宁波柳庄社区的一幢居民楼一层,传出一阵稚嫩的读书声。
领读的,是个6岁的小姑娘,坐在小椅子上脚才刚刚够着地,一脸的稚气,手上却捧着古代私塾必读的课文《弟子规》,文中360句、1080字,小姑娘发音字字清晰,让记者也不禁为之惊叹。
十几个4至10岁的孩子坐在小书桌前,跟着她在一起诵读,有时孩子们也会想扮演领读的角色,碰到自己熟悉的几句,就提亮嗓子抢着和领读者一起诵读。
每每碰到这种情况,王卓瑜总是笑盈盈地看看孩子,他希望孩子之间这种小小的竞争,对培养他们对国学的兴趣产生一些帮助。
上课时的王卓瑜,戴着黑边眼镜,穿着一件黑色的中山装,脚上的黑布鞋一尘不染,颇有几分私塾先生的样子。
不过,最具有先生风范的,还要属他手上的那根20厘米长的红色戒尺。大多数的时候,他都把这根戒尺背在身后,在孩子们当中来回走动,只有看到开小差的孩子,他才会用戒尺在桌子上轻轻敲两下,以示警戒。
王卓瑜上课的方法是,先诵读一个小时的国学典籍,然后放相关的动画片,自己再着重讲一些和今天诵读的书籍相关的内容,加深孩子的理解。
周六来上课的这批,是属于年纪偏小的孩子,王卓瑜让他们学的,是过去私塾入门级的读本《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非常适合孩子的语言特点,而且这篇文章教的是一个人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内容。周日上课的大一点的孩子,现在已经在上《论语》了。
两遍跟读后,王卓瑜让孩子们休息,开始放动画片,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内容,所有的孩子都一下子挤到了电视机前。这天放的,是关于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一个就讲到汉文帝倾心照顾生病的母亲的故事,当讲到汉文帝每次给母亲喂药,都要先尝一尝药,等不烫的时候才给母亲喂下时,有个孩子突然冒出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
好几个在后面陪读的家长,都露出惊喜的表情。王卓瑜告诉记者,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像《弟子规》这样长度的文章,每天诵读两三遍,一般小孩子一周就会背了。
“但是会背并不算什么,我教孩子学国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他们依照书中所规范的那样行事做人。”王卓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