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回顾和思考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有助于我们认清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一历史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全面、准确、深刻、权威。学习这“十个结合”,我有这样几点认识。
必须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
中国国情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建国后的前29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发生的一些失误,归根到底是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是由于符合了中国的国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社会生产力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我们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只有立足于此,我们才能避免“左”、右两方面错误倾向对改革开放的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既不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重犯过去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以思想大解放促进生产力大发展的历程。改革开放的思想启动,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把实践这个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鲜明地集中到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战略转移上来,鲜明地集中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要求上来,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是通过解放思想,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释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这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一大法宝。坚持解放思想,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解放思想,要落实和体现到解放生产力上,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来进行。当前,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破除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体制和做法,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出现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失误,偏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的转移,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总政策。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到坎坷和曲折。30年来,在不断推进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还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虽然我国已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但还不能说是经济强国。仅就经济总量来说,虽然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四,但如果考虑到我国国土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等因素与其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之间的对应关系,我国同发达国家还有着很大的差距。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六个发达国家的人口大约为6亿多,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但这六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5%左右;中国13亿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是20%,然而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2007年还不到6%。在新世纪发展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必然面临来自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国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要缩小差距,缓解压力,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的持续快速增长,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犹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尤其突出,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推进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
改革开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进这个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当代中国,这个领导核心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能把13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并且从新的实际出发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还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更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奇迹的创造者,广大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决定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前途命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吸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人民群众的充分信赖和拥护下,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改革开放新的征程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改革开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开放成果由人民共享,继续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群众推动改革开放的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改革开放的实践,依靠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和集中起来的无穷智慧,夺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发展的新成就。
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改革开放30年,是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中不断前进的30年,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又促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实践,必然会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难免会碰上阻碍和干扰。回顾30年的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每个重要历史关头,我们党都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既有效地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又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这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党的十七大对此作了科学总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最基本的东西是正确的。这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认为,起码有这样三条:第一,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30年的成绩,正是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中取得的。抛弃马克思主义或者教条式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话:“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第二,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当今中国的盎然生机,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然,这样的社会主义必须符合本国国情,也需要不断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才能不断得以体现。第三,30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卓越超凡的执政能力。放眼当今世界的执政党,有哪一个执政党有我们这样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果!我们真的应当引以自豪。这种执政能力,就在于能把握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把握世情、国情、民情、党情,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卓越超凡的执政能力,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才得到了集中的充分的体现。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党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归根结底,要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我们党的信任。同时,我们也要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这就是我们回顾30年改革开放得出的基本结论。
(本文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同志在全国党校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讲话的第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