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特稿】
■舒 乙
中国大运河,其实这个名字仔细划分有两个系统:一条叫京杭大运河,另一条叫隋唐大运河。它们俩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运河,时间不同,地理不同,虽然都叫大运河,但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系统。迄今为止,许多人一提中国大运河,以为就是京杭大运河,事实上还有一条隋唐大运河。
我有幸随全国政协考察团视察了两次,做了一些调查。2006年考察了京杭大运河,先后10天,回来后写了一篇《运河,残缺的辉煌》,宛如是上篇;不久前我又考察了隋唐大运河,也是先后10天,回来后也写一篇随记,权当作下篇吧!
历史上的隋唐大运河
过去,史书上有大量约定俗成的看法,都把隋炀帝界定为一个很坏的统治者,说他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很快把国家掏空了,隋代遂成了十分短命的朝代,昙花一现。但是我以为,有了大运河,情况完全变了样。
隋炀帝称帝在公元605年,从其父隋文帝杨坚手中继位,至617年,在位12年。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就是举全国之力挖凿大运河,这是他的雄才大略。隋炀帝的大运河,起码在历史上有以下功劳: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在古代陆路长途迁移,只能靠骑马、坐牛车和步行,要跋山涉水,行动十分艰难缓慢。但是水是可以利用的,可以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煤炭,可运石材。不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的流向基本上是自西向东,南北则不行。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岂不是一盘大活棋。
第二,一下子诞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先有河,后有城,后者因河而生,因河而旺。城市,意味着人口的相对集中,意味着人才的聚集,而且因需要而都有分工,总之越聚越多,名气也越传越远。大运河就是城市的催生婆,而且多子多福。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扬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群。扬州是大运河的起点,西安是中点,北京是终点。大运河把这三点造就成了规模宏大的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都市,或是经济大城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影响既深且远。
第三,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为丝绸之路接上了手脚,一方面把地中海周边的中亚文化以及中国内陆的文化链接了起来,另一方面,把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链接了起来,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此两者的文化大交流因隋代大运河的挖凿而在后代大放异彩,结出具有深远影响的丰硕成果。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短,可是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兴盛。
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一半枯干,一半有水;那么,隋唐大运河则是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
隋的首都是西都长安东都洛阳,修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之”字。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这条运河运营了五百多年,历经唐朝、五代、宋朝,到南宋末年,因部分河道淤塞而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京杭大运河。元朝取代金和南宋之后,在北京建都,将大运河南北取直,不再走洛阳、西安,缩短了九百多公里,又运行了七百多年,直至今日。
隋唐大运河衰败于七百年前,那么,它的遗迹今日如何呢?实地考察下来,令人大吃一惊:它还在!
真实情况比较复杂:有的段并入了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主要是一头一尾,如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和山东临清以北的永济渠的中北段,都在地表之上,看得见摸得着。古邗沟和江南运河至今都呈现水量充足、运输繁忙的景象。有的段则被废弃,主要是黄河以北的永济渠的上中段大部分。这次考察的收获之一是得知废弃的时间下限居然是很近代的事,也就是三十多年前吧。这段河现在叫卫河,河道居然整体都在地表上,很易找着。可悲的是这段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隋唐大运河的上半段,在被废弃之后并没有得到保护,许多地方成了“龙须沟”。据当地老船工和渔民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水量充足时,卫河一直都有货船通行,由河南鹤壁以北直抵天津,运石运货还通畅无阻。第三种情况是被埋入了地下。原因是黄河在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水患和河道迁移,大运河故道被黄沙淤泥埋在地下。这部分的长度也很长,大体在隋唐大运河下半段,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这部分在极个别的地段,如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长沟镇就有一段依然有水的运河故道,长达25公里。好在,隋唐大运河是个客观存在,地下黄土之中实实在在有这么一条又长又宽的大运河遗道,只待去挖掘,去发现。
古仓、古桥、古城
古码头、古瓷器
隋唐大运河的遗址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面上,如沿岸的古城、古佛;另一种是在地下,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古桥、古码头、古仓窖和古瓷器。前者中的古城墙,如河南鹤壁市的黎阳镇,古佛如鹤壁市大伾山的北魏大佛,这些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为所在地势较高。其余遗迹则全在地下,所有的重大发现都是考古的成果。其中,最令人惊奇的首推是古粮仓的发现。
古粮仓在洛阳、西安、商丘一带已经发现了七八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洛阳市挖出了一口古窖,非常大,口径12米,深10米,是在黄土地下挖凿而成的深坑,里面可以储存粮食。出土时,这口古仓中真发现了大量粮食,已经半炭化,一层一层的。古仓的位置经考古证实是挨着一个漕运码头的,在一条宽逾百米、深12米的河渠旁,可见古粮仓是因运河而建的。现已探明,这样的粮仓一发现就是一群。此处仓址整整齐齐排列着四百多坑!一口仓坑可储粮250吨,总储存量可达十万吨以上。更可喜的是,仓中还发现了石碑,相当于当时的文书档案,记载详细之至,如粮食来自何方,上面说此仓粮食来自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准备干什么用也有记载,除了供民、官、军用之外,还是赈灾的储备粮。石碑上对粮仓管理人员的分工有记载,谁过秤,谁记录,谁封仓,谁监管,谁值日,谁是总管等全都有名有姓,多达十余项。这是一座正规的官仓,叫含嘉仓。和它相当的,还有洛口仓、河阳仓、回洛仓、太仓、黎阳仓、山阳仓。
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是地地道道的“国家生命线”。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赫赫有名的洛阳天津桥、开封州桥近年来都被发现了,工程宏伟,设计精美,为运河当年船来人往的繁华景象提供了铁证。还有码头遗址的重大发现,1999年在安徽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做过一次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挖掘,挖出了一处石质码头遗址,挖出了一段运河部分河床,下面有八艘唐代沉船,还有几十吨瓷器的残件,其中罕见的瓷器珍品有1200件,被确定为唐宋瓷器窑口的遗物。大运河经过这次考古挖掘又获得了一个新的称谓:“瓷器之路”。此次考古挖掘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隋炀帝的大运河是在前人局部运河的基础上,又利用了黄河、淮河的自然河道,开凿串连而成。这也说明,隋炀帝的大运河能在六年内以极快的速度修通是有物质基础的。
前人修的运河里以鸿沟、白沟最为有名。由于鸿沟、白沟这样的古代早期人工渠道的存在,在挖凿技术上和运河管理上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又为隋炀帝挖凿大运河提供了部分现成的河道,加上天然自流河道的借用,大有集大成和水到渠成之势,一个世界级的空前绝后的伟大工程遂告诞生。
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是横跨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其中隋唐大运河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中,这两条巨龙是世界级的人类伟大工程,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我们今日歌颂你们,宣传你们,只是想善待你们,保护你们,而断断不想打扰你们,装扮你们,让你们不得安宁。对隋唐大运河,也绝不会再整体挖掘出来,或者再企图通水通航,我们只是想知道你究竟躲在哪里?
请告诉我们你的住址吧,我们会向你鞠躬,向你顶拜,向你诉说我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