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主动幼稚,新的价值观?
· 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 美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趣味哲理
· 人类学研究后继乏人
·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二)
· 中国发展指数(2007)编制结果出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二)
  心灵哲学: 21世纪人类认识自己的新焦点的心灵哲学

  从20世纪80年代起,心灵哲学取代语言哲学,占据了当代英美哲学的主导地位。如今,心灵哲学是当代哲学中最富成果、最为前沿的研究领域。

  国内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学者们注意把心灵哲学研究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科学等联系起来,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开始围绕心灵哲学问题展开学术交流。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对意识现象的探索。这一探索是对传统身心二元论的重新思考,同时结合了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成果。第二,对计算主义的批评。西方心灵哲学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了以还原论为特征的计算主义,主要观点是认为从物理世界、生命过程到人类心灵都是可以通过算法加以计算的。这个观点被引入国内后引起国内学者的争议。第三,对心理意向性的研究。国内学者通常将意向性概念置于心理活动分析中加以考察,形成了意向实在论和意向工具论两种不同的意向性理论。第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国内哲学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以及其他领域如教育科学、计算机程序编码以及语言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密切联系,还包括了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等。

  心灵哲学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形成重要的理论生长点:第一,对意识问题的当代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身心关系,特别是对主体意识能动性的形成机制将提出新的方案;第二,对意向性的讨论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处理物理对象与心理对象的关系时既可以避免简单的还原论,又可以避免独断的一元论;第三,认知科学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中最具综合性的领域之一,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认知科学,都将对哲学研究本身产生重大影响;第四,人工智能研究将会对人类自身的理性能力重新做出定义,无论是经验理性的态度(即自然主义)还是纯粹理性的方法(即先验论方法),都将使我们对自己有更为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

  (江怡 蒉益民)

  文化经济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兴学科

  随着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日益融合,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文化与经济的各种联系,并开始探讨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问题。在我国,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文化活动具有了日益显著的经济性质和产业特点。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迅速发展,为文化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近年来文化经济学的论著逐渐成为学术前沿。

  文化经济学以文化经济活动中的微观和宏观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揭示文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中的运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文化活动属于非物质生产领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相对于物质生产来说,非物质生产发展所占的比重呈现提高的趋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这是现代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规律。文化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为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重要的学科支撑。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所要揭示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对文化与经济、文化资源、文化供求、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价格等问题的研究,揭示文化生产与市场经济共生互动的关系。二是通过对文化生产及其满足人们对文化需求的研究,揭示文化发展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三是通过对文化生产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联系的研究,揭示文化发展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四是通过对文化生产所表现出的自身软实力的研究,揭示文化软实力与增强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

  文化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研究空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拓展了对文化活动研究的空间。对文化活动的研究就不再仅限于文化活动本身,而是将它作为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把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由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文化生产领域。特别是文化活动作为非物质生产领域中一个重要部门,它与经济学的结合而形成的文化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也为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与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研究模式。

  (程恩富 顾钰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学海 00011 新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介绍(之二) 2008-3-3 浙江日报000112008-03-03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