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每年将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即每年将有15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必需的。但城市化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过程,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21世纪中国的可持续城市化,必须以文明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避免现行发展中已经存在的误区——
把城市单纯的经济增长当作城市发展。为什么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还那么容易接受罗斯托关于加快“资金积累”、“做大蛋糕”实现增长的发展理念?甚至片面追求GDP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少领导干部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发展是硬道理”单纯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结果,这种唯GDP、唯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方式,给城市带来了发展的“经济病”、“社会病”、“生态病”。我们亟需走出这个误区,实现科学发展。
把城市改造、城市规模扩大当作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与城市的改造、规模扩大密切相关,但是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的城市成片改造,造成了城市特色危机,城市视觉污染、城市风格缺失、文化自觉精神缺失等诸多问题且日益突出。这些都使得我们有高技术的身体栖息场所,却没有灵魂栖居的人性化空间;多的是钢筋水泥都市,少的是人与城市的有机结合体;重城市经济“形态”,轻城市人文“神态”。
把提升城市竞争力作为城市发展的本质。近年来国内外过度强调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和宣传,以及开展“百强县”等城市排名、城市竞赛,导致了城市发展片面比拼“经济总量”,扩张“城市规模”,形成了“唯城市竞争力”的倾向。事实上,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之所以能发展所内蕴的一种“内驱力”,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活力”,一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和谐力”。偏离了这“三种力”的和谐统一,就会导致“唯城市竞争力”,就如同以往我们批判的“唯生产力论”一样,由于它忽视城市城市发展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忽视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结果造成不少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社会空间的缺失和生态赤字。
把自我中心建设当作城市发展的全部。不少城市自我中心化的定位思想,主要是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弊端:以“行政城市”为单位各自提出发展目标。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以行政辖区为单位制定“十一五规划”,别人有的自己要有,别人没的自己也要上;最多也只是看到了“小和谐”,而无视“大和谐”。违背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妨碍了城市甚至区域整体经济的和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