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理论视野
3  4  
PDF 版
· 改善民生:更加突出的社会建设重点
· 探月之旅的文化内蕴
· 哲理漫画
· 对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思考
· 走出城市发展的误区
· 十七大提供创业好机遇
· 穿针心理
· 我们该向德国学习什么
· 正确对待文化传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探月之旅的文化内蕴
周庆安
  东方民族真是有文化上的同质性。比如2007年,中国和日本都以本国的月亮女神来命名月球探索之旅。姑且不论最近热炒的两国探月卫星装备孰高孰低,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次探月让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十分激动。因此,在12月2日嫦娥一号所拍的月球三维照片开始展示之后,探月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再简单地只有科学技术的意义。

  文化是高科技的土壤。我们都知道所有的科技进步来源于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甚至在某些年代,这种对未知世界的开发首先表现在文化上。千年以来,关于月球的想象使得这个卫星变成了人们寄托太空探索的第一个符号。如果说美国用阿波罗来代指探月行程还颇有些超越性的色彩的话,那么中国有嫦娥,日本有辉夜姬则是恰如其分地回归到月亮神话中。至少在嫦娥的命名上,我们早就开始了月球的文化之旅。

  另一方面,文化也是高科技走向公众的通道。科幻故事、科普小说都曾经是了解高科技和规划未来生活的文化工具。此番中国探月工程的解读,也是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来完成的。人们之所以将探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而不是CE 1号,自然也有激发历史认同的用意所在。这种认同的眼神甚至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可以在电视频道上看到借助探月盛举所打造的产品广告。看到这些内容,我们恐怕都不会怀疑,探月已经成为了时尚文化所接合的技术内容。而后者又从时尚文化的层面,部分缩短了公众理解科技的距离。

  同时,文化也是各国高科技相互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拥有探月能力的民族,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民族认同是不可估量的。探月科技的发展,至少使得多数中国人理解到,中华民族在某个领域的技术基本与全球顶尖国家同步。这样我们就不必过于担忧全球化可能造成的国家间差异与文化地位的不平等。至少面对月球的时候,我们很平等。

  甚至对于探月照片的少数争论,其实也是这场文化之旅的一个适时注脚。对于高科技而言,绝大多数公众实际上只是旁观者。但是探月新闻的不断更新,探月活动的媒介解读,以及探月作品向公众的展示,都把旁观者替换为参与者的角色。他们对探月照片的辨析,即是一种公共空间的参与形态,对此既不必大惊小怪,也无需提心吊胆。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观察者,在观察嫦娥一号升空之后的月球热时,常常会更加注意月球热背后带给这个民族的文化热情。这种热情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支撑点,也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舆论依托。这种热情多数时候都是正面的。当然,文化研究者曾经警告说,文化想象的过度泛滥也会导致群体性的狂热,只不过在这一刻,我们似乎还没有遭遇到类似的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11 探月之旅的文化内蕴 周庆安 2007-12-17 浙江日报000112007-12-17000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