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离我们到底有多远?正在进行中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我们为候选人的先进事迹所感动,亦深切感悟到,“楷模”既是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也是一群生活在你我之中的普通人。
背着母亲上大学的刘霆诚恳地说:小时候,奶奶重病在床,母亲一直毫无怨言地悉心照料着奶奶。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后来母亲得了尿毒症,我觉得自己这样照顾母亲是很自然的事。
在46年里先后救了21个落水者的农妇钱素春看来,这么多年她只是利用自己良好的水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几乎不值一提。
10多年来资助了30多位贫困对象的基层民警何利彩在被问到做好事的动机时说,我是一个人民警察,职业使我有了更多接触困难群众的机会,碰到了,就伸手去拉一把,这不是很自然、很应该做的事?
仔细想想,“楷模”们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的确都可以做到,只不过,他们多做了“一点点”:刘霆多孝顺了“一点点”,钱素春多坚持了“一点点”,何利彩多热心了“一点点”。
距离只有“一点点”,距离就在于“一点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楷模们的优秀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一点一滴的坚持、勇敢、善意、奉献积累起来的。
有些人,一边骂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却又不愿意做哪怕是举手之劳的一点点好事、善事。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认真问一下自己,道德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也就只有那么“一点点”的距离。对一个人来讲,许多大荣誉、大人格可能就始于过马路时搀扶一把残疾人、乘车时给老人和孕妇让个座等举手之劳,在于随手关掉公共楼道的电灯,随手拧紧花花流淌的自来水龙头……
如今,人们很难遇见战争年代里那种金戈铁马、生死抉择,考验大多数人的更多的是通过时间之风卷起日常琐事的沙砾,对我们的细细打磨。道德,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是原则的,又是具体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
打开一扇窗,阳光就会照进来。不要那么多,只要一点点。举手之劳的美德,哪怕只有一点点,它的渲染也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产生好的、大的示范作用。只要每个人都多一点点爱心、多一点点真诚、多一点点宽容、多一点点理解,这个世界也就会多一点点快乐、多一点点微笑、多一点点美好、多一点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