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民间宁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期待
· 把调查身边的生活习俗作为工作
· “自下而上”的普查模式
· 情感共鸣产生的
民间文化保护原动力
· “民间倾听”,两个月归集30万条线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自下而上”的普查模式
  “32个社区,两个月,开支5万元。”对于奉化市文化广电局报出的数据,杭州余杭区的一位负责人觉得难以置信。

  根据其他地区的普查模式,1个月,普查了4个村,2个社区,一般要花去10多万元的资金,“开销大不说,照这个进度起码要一年半才能完成”。而根据浙江省文化厅的要求,16个普查试点的工作要在年底全部完成,以便明年在全省全面铺开。

  在余杭区负责人看来,两个地区惟一不同的是,奉化参与普查的是来自32个社区的居民,而余杭则是文化站的20多个工作人员,沿用的是3年前浙江省开展民间艺术普查的做法,从上自下的重点式普查。那次小规模的普查,最终花了3年的时间。

  “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经不起长时间的等待。”竺蓉觉得,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方式迫在眉睫。

  在竺蓉看来,老模式是一种政府自上而下的关注,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来自民间由下而上的有意识行动则不同,“培养一支非物质文化普查的民间队伍,更能让每个人都学会保护身边‘活’的历史。”

  网上的调查结果为她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挂着这样一个调查,“您认为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竺蓉每天都会上去看看投票结果,“33.3%,‘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总是排在首位。”

  人员短缺尤其是个大问题。目前通用的普查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写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在这本厚达306页的手册里,仅戏曲一项就有13张表格要填写,一张《专业戏曲演出团体调查表》,就囊括了所有制、音乐设计等130项内容,“这对于很多只有高中水平的基层文化站工作人员来说,是难以胜任的。”她认为。

  自下而上的普查员模式就不一样了。

  “以村、社区为单位,宁波全市4600多个村和450多个社区中,自愿的、能写的、有点文化特长的村民、居民都可以成为普查员。这个力量就大了。”竺蓉说。人员确定后,宁波市文广局专门组织了一批专家分赴11个县(市)区,对他们进行培训,“搞懂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对普查的兴趣也上来了。”讲了20多场后,竺蓉心里有底了。

  长达306页的《手册》,也“改头换面”了,“浓缩”成一张《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览表》,只要是普查员认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都可填入线索表,对项目做个简单描述,表格背面还有项目提示说明和咨询电话。这些项目汇总后,由研究中心统一进行取舍。

  为了争取到更多保护资金,宁波市文化广电局还动了一些心思:普查尽量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挂钩。去年,在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宁海平调、梁祝传说等4项晋升为国家级,省级有22项。“不仅是划拨了一部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遗产开始引起重视了。”

  7月初,全省第一支由市、县、乡、村四级网络组成的4368名普查员队伍,开始在宁波民间开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自下而上”的普查模式 2007-9-6 浙江日报000102007-09-06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