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演出不算完美。
“条件太简陋了,因时间关系,我们的准备也不足。在安徽怀远,‘舞台’就是当地中学的操场,晚上快演出时我们才发现,压根没照明设备,黑漆漆一片。幸亏附近有个工地,我们把那儿的一盏200瓦电灯,绕过篮球架拉到操场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才让一直等待着的老乡看上演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合唱团的发起人和志愿者张轶超说。
简陋的舞台并不妨碍孩子们演出的受欢迎程度。“我觉得全村的人都来了。”合唱团成员、14岁的王强说得眉飞色舞,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线。“一次,我们找不到场地演出,就在村里的一条大马路上表演,来看的村民站满了一条街呢!”
张轶超告诉记者,每场演出都有一两百名村民观看,他们带着自家孩子,围成圈蹲坐在合唱队员周围,静静聆听歌声或演奏,遇到熟悉的旋律,还会和着节奏打拍子。节目结束,他们的鼓掌总是热烈而持久,“包括让他们等了两小时的那次”。
合唱《箫》、《唱得响亮》、《可爱的家》,电子琴独奏《浏阳河》,笛子独奏《茉莉花》,葫芦丝合奏《马兰花开》……孩子们的表演的确不错。成立了一年多的合唱团,一直有专业的合唱和器乐老师志愿指导,坚持每周训练,演出经验也堪称丰富,在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中福会少年宫、金茂大厦……都曾响起过“放牛班孩子”的歌声。他们的演出,在文艺生活缺乏的农村,既新鲜又富有吸引力。
但敏感的孩子们仍然能感受,老乡们的偏爱或许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合唱团成员唐洋扬回沪后写了这样一段感想,“当英文歌《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今夜你是否感受到爱)》旋律响起时,老乡们屏住呼吸静静等待,我想,他们不是想去听那一串串的abcd,而是被我们提交的成绩单所打动,为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能在上海受到这样的教育,变得这么有出息而感到欣慰和荣耀。如同每次我飞奔回家把满意的成绩单交到父母手里,他们眼里饱含的感情。”
老乡们的掌声和关怀,是这些孩子们在回乡之旅中收获的第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