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毛泽东以史论政拾粹
· 心态史的缘起
· “当代浙学论坛”: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 《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系列丛书出版
· 艺术生产:审美价值的体现
· 哲理漫画
· 趣味逻辑
· 身体热消费与头脑冷思考
·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 郊区的蔓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毛泽东以史论政拾粹
黄禹康
  在当代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他强调活读《二十四史》,从历史的后院走到现实的前院,借史喻今,借史明理。他在阅、批这部史书的同时,还不断地把从中获得的大量史料连同自己的读书心得绘声绘色地、寓以哲理地运用到他在不同场合的谈话、演讲、报告以及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去,这些自然比他对这部史书的批注的内容还要丰富。

  “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时,曾被韦睿的事迹所深深吸引,因而他在该卷的文字批注达25处之多。《南史·韦睿传》载:韦睿,南朝人,初为齐末太守,后从萧衍起兵,成为梁的名将。他“多建策,皆见用”,是梁武帝征伐四方、平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如梁武帝天监四年,韦睿率兵攻打北魏小岘城;在久攻未拔的情况下,韦睿便“巡行围棚”,环城悉心查看了解地形和敌情,亲自制定作战方案。攻克小岘城后,继而进讨合肥,又是久攻不下。韦睿亲临前线,“案行山川”,再次环城悉心进行侦察研究,终于发现破城办法。毛泽东在这两处分别加了旁圈,地角天头分别批注:“躬自调查研究”。

  传记对韦睿合肥之战中的事迹记载较详,毛泽东批注亦详。说到韦睿团结部下,亲自调解胡、赵矛盾时,毛泽东批注:“干部需和”。说到韦睿治军,通宵达旦,操劳各总事务,设立法度一段,毛泽东批注:“劳谦君子”。

  《南史》对韦睿一生评价颇高:“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毛泽东对此极为推崇,挥笔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这是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写下的批语。据《史记》载,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皇位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以弱胜强,建立了统一的西汉王朝。毛泽东在谈到刘、项的成败时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后来,他在此基础上又作了更深层次的探讨,认为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些总结中包含着他对刘邦这一历史人物的肯定评价。

  毛泽东最为称赞刘邦的是善用、善纳,他在读史书时对刘邦和项羽的批注:一个政治家,一个非政治家,大抵区别主要在这里。他在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打仗时期,不见儒生。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没有被戳痛。”毛泽东并非以史书论史书,其用意是借古喻今,以史论政。

  毛泽东读书,最注重这些成败经验教训的总结,以期为我所用。他读《史记》后曾总结项羽有三误,其中之一就是楚汉订立了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解除了应有的军事戒备,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违反协定东进攻楚。由此联想到1949年4月,解放战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南京国民党政府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毛泽东对此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千古绝唱。所以说毛泽东读史论政、古为今用已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郭嘉,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人物,初投袁绍,后经苟或推荐,成为曹操的谋士。以多谋善断著称。1959年,毛泽东在一些重要场合多次谈论郭嘉这一历史人物,他讲得最多的是3月2日中央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把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一股脑的讲了出来。他说,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进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夹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过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摆下战场,结果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着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搬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了起来。袁尚把哥哥袁潭包围在山东平原,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亡头,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然后再去消灭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毛泽东反复谈论这一历史人物,一方面,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期间,毛泽东两次找他原来的秘书李锐、周小舟、胡乔木等人谈话,当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以及谈到将由陈云出来主管计委工作的话题时,毛泽东引用了《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他说,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他还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很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是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能得到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辙成之。平定天下,某工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毛泽东与秘书人员的这番谈话,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心愿,就是希望身边多出几个郭嘉式的人物,为他出谋献策。

  毛泽东谈论郭嘉,另一方面,就是让广大干部向他学习,多谋善断,掌握运用好的工作方法,以便做好各项工作。他在1959年3月2日中央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过:“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毛泽东认为,做领导工作的,最忌讳者就是见事迟、得计迟,成败关键在于抓住要害,当机立断。1959年4月,他在上海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讲了9条意见,5月又制定了工作方法十六条,其中第一条均为“多谋善断”。所谓多谋善断,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

  (作者单位:湖南省档案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