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学海
3  4  
PDF 版
· 毛泽东以史论政拾粹
· 心态史的缘起
· “当代浙学论坛”: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 《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系列丛书出版
· 艺术生产:审美价值的体现
· 哲理漫画
· 趣味逻辑
· 身体热消费与头脑冷思考
·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 郊区的蔓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2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前消费文化中的悖谬——
身体热消费与头脑冷思考
王一川
  编者的话:我国商业影片中买票不买账的现象,曾让国人陷入困惑,也成为读者咨询的话题,为此,我们特刊登王一川教授的这篇文章(选编自《学术月刊》),以期打开读者心中的谜团,同时,也希望引起对我国当前消费文化的更多理性思考。

  讨论当今中国理论热点之一的消费文化,我们可以从商业影片所面临的一种奇特的悖谬现象谈起。自从2002年底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上映以来,包括他的《十面埋伏》和陈凯歌执导的《无极》等影片在内,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悖谬:一方面,这些影片成功地把数量空前的观众吸引到了电影院;另一方面,不少观众看后却大呼上当,甚至全盘否定,指责这样的电影虽有视觉奇观却缺乏充实的意义和应有的艺术品位。这表明,影片的叫座与叫好之间,呈现出了巨大的悖谬。似乎是,你要市场成功就要承受美学失败,而你要美学成功就要承受市场失败。同样,你若不看这类电影就显得落伍了。落伍于当今消费文化的时尚流,所以你不能不看,因此电影也就不能不叫座了;而当你看了这类电影后如果要说它好的话,那就更显得没文化或没品位了。这样一来,电影的叫座之时也是它的不叫好之日。换句话说,观众虽然买票但并不买账。

  这种现象出在电影界,但实际上触及了我国当前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的一种深层症候。

  应该说,我国已经出现消费文化现象应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世界,消费文化领域的著名理论家费瑟斯通说: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可以理解为商品世界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商品、流通渠道等环节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结构,这个结构有自身的运行方式或规律。但这不符合《英雄》和《无极》所遭遇的买票不买账现象。看来,我国消费文化有着与费瑟斯通所描述的不尽相同的特殊缘由。

  谈到消费文化,就不得不先讲讲“文化”。可以说,当前我国文化存在着若干形态或层面,大约可以列出如下四个层面。一是主导文化,即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社会和睦等为核心的文化形态,代表社会及各阶层的共同利益。二是高雅文化,代表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理性沉思、批判和探索旨趣。三是大众文化,尤其突出数量众多的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四是民间文化,代表普通民众源于传统的自发(或非制作)的通俗趣味。如果这一分层大体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正是这四个层面及其复杂的互渗关系构成当前中国消费文化所赖以存在的语境。

  与费瑟斯通仅仅突出消费文化中的商品世界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同,主导文化在中国消费文化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如“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些政策,以及对“假日经济”、“消闲经济”等的宣传与实施,在公众的消费浪潮中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高雅文化在消费文化中也是重要的动因之一,在消费文化中起着有力的品位效应,为公众的消费提供了可供仿效的生活模式。

  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一向暖昧。像电影《罗马假日》、《音乐之声》、《泰坦尼克号》等在西方“拉动”现实消费潮的经典现象已无需论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周星驰在1994年主演的《大话西游》的有趣遭遇。这部投入6000万元巨资的影片曾遭遇票房灾难:在香港仅收回成本,台湾血本无归,内地更是不忍目睹。但两三年后由于内地青年网民、尤其是大学生网民的网上热捧,《大话西游》起死回生,迅即成为消费文化时尚。可以说,大众文化往往既是消费文化的重要成员,又充当消费文化的引子或发酵剂作用。

  民间文化在消费文化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里只要提及诸如春节喜庆符号、十二生肖符号、本命年“红布”等在消费文化潮中的助推力就够了,它们为消费文化时尚的广泛普及提供了肥沃的民间土壤。

  多重文化因子在消费文化中起着复杂的拉动作用,这里,前者对后者的作用方式常常比较复杂,需要具体分辨。有时它们是彼此错时或错位的,《大话西游》的时来运转需要几年时间,它提醒人们,在讨论消费文化的诸种动因时,不能不考虑当今泛媒介场中不同媒介或媒体之间的互动、互渗作用。

  至于影片《英雄》和《无极》引发的“买票不买账”现象,则体现了更为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公众期待民族电影品牌和国产大片;但另一方面,他们穿着时尚、随波逐流地走进电影院,但个体大脑却顽固地停留在十多年前或二十年前的《黄土地》和《红高粱》年代,并用有关他们的高雅文化记忆,异常执拗地要求现今的商业时尚片《英雄》和《无极》。于是出现了如下异常情形:身体在热烈消费,头脑在冷峻思考。

  当然,相反的情形也有:身体在排斥,头脑却乐于接受。如果说,观看《英雄》和《无极》一类商业巨片时出现买票不买账的现象,那么,买账不买票的现象就往往出现在观看一些艺术片的过程中。这些艺术片无法吸引公众的消费行为,却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哪怕是偶尔的效应,如霍建起执导的《那山那人那狗》、《暖》。这表明,我国当前的消费文化并没有简单地按费瑟斯通所铺设的商品世界的运行规律迈进,而是带着自身特有的多重文化在交叉小径嬉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